Giter Club home page Giter Club logo

jiaju's People

Contributors

huangblue avatar

Watchers

 avatar

jiaju's Issues

高居媚时

与"安贫乐道"意思相反,可以将高居和媚时尝试分开解释,就是身处高位和追逐大家都喜欢的东西.

在朋友身上,我寻找的不是盲目的让步,对我千依百顺的人,我寻找的是一个美丽的敌人,能挑战我,敦促我,帮助我寻求真相。

关于爱情中的冲突。我觉得我读过的关于爱情最重要的文章,是艾默生的<<论友谊>>,发表于1841年,艾默生在其中写了他理想的朋友,我来读一段。他说“在朋友身上,我寻找的不是盲目的让步,对我千依百顺的人,我寻找的是一个美丽的敌人,能挑战我,敦促我,帮助我寻求真相。”美丽的敌人,多美的描述,没有冲突的爱情,就没有美丽的敌人,美丽的敌人是指因为爱我们关心我们,所以要跟我们针锋相对的人,关心我们,所以要跟我们针锋相对的人。问问你自己,你想找的是什么样的朋友或伴侣,是百依百顺的好好先生或太太吗?还是一个诚恳待人,直言规劝的诤友。理想的朋友,理想的伴侣,是什么样的?有趣的是,美丽敌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本,即圣经。在创世纪中,上帝看到男人独居,于是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一个女人,helpmeet,helpmeet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是钦定版圣经的翻译,如果你看希伯来原文,“helpmeet”的原文是“ezer kengdoor"对立的帮助,也就是说helpmeet中meet的意思,类似运动会的会,也就是竞争,不是指帮助并取得共识,而是对立的帮助,所以那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理想的爱情不是一帆风顺没有冲突的,而是有阻力的。这种阻力就是Gottman曾经谈到...本世纪一直谈到的,对于健康的爱情关系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个美丽的敌人,对立的帮助。当然还要有积极的态度。

明镜照物 妍媸毕露

  **历史有三个朝代是我感兴趣的,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三是民国。这三个时代在**历史上是相对自由的,自由使文人*客们**激荡:他们有的结伴而行,有的独自摸索,留下了一段独特的生命轨迹。孙郁写过多部有关民国的著述,对民国、对民国文学有着深入研究与独到的、原创性的见解。
  关于《民国文学十五讲》,首先我认为,这不是一般的学者著述或者评论集,而是一本美文集,是一本才子之书。孙郁在这本书里论述了民国时期的文学风气与流派、作家与作品,涉及新文学、旧体小说诗词、新诗、左派小说等,包括鲁迅、郭沫若、周作人、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萧红等作家与作品。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此书透露出最重要最关键的三点:一是孙郁的文字——完全不同于当代评论范式的个性文字,二是孙郁看作家作品的角度;三是孙郁的境界与风骨。
  首先说文字。孙郁非常讲究文字,他喜欢的作品也是那些文字考究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譬如木心。他自己就曾经说过:“近年随着年龄增大,许多事已不太挂念在心,惟有文字间的隐现还能勾起兴趣,细究起来,乃内心残存着旧梦。因了这个旧梦,有时候显得有些落伍,留意的是那些寂寞的句子。我喜欢当代的汪曾祺、木心等人的文字,他们的智性给了我写作的鼓舞。这些人一生在多难里安之若素,不改的是自己的痴情,在我看来是难得的。”
  说到这里就有我的私心,孙郁喜欢的作家,恰恰也是我喜欢的,所以就感觉格外亲切。拿木心来说,自从一九九九年看了他第一本进入**大陆的书《哥伦比亚的倒影》,就认定他是当代天才,但奇怪的是,很多、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作家都不认可他,记得二○一一年和一位作家一起去哈佛讲学,路上跟他谈起木心,他觉得我对木心的欣赏很奇怪,难以理解。后来还有一些好作家,谈起木心都觉得不以为然,但是在孙郁这里,我找到了知音。其实远不仅仅是木心,我觉得从孙郁的文字中,我的许多看法与他是一致的。包括批评家首先应当是美文家这样的看法。当然,这未免对批评家有点苛求了,但是批评家如果完全不讲究文字,那么文学批评也就成为了反讽。
  无论怎样,在这个浊世里,依然有孙郁这样讲究文字的文人雅士,对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来讲,实乃幸事。
  其次,孙郁是极善于用一种独特的角度去诠释作家和作品的。譬如对于鲁迅,他提到的鲁迅文字背后隐藏的“暗功夫”,其实指的就是鲁迅的知识结构。鲁迅是在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等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研究的一位作家,他有着广泛与驳杂的知识谱系,他的文字背后“拖着历史的长影”,所以才会有如此的厚度。对此我感受颇深,去年早些时候我接了国家开放大学的二十讲西方美术史的微课程,讲到比亚兹莱的时候就不能不提到鲁迅,要知道,首先把比亚兹莱介绍到**的正是鲁迅。他自费为比亚兹莱出版了《比亚兹莱画选》,并且生平第一次对一个画家高度赞美:“没有一个艺术家,作为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声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一般广阔。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性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在我研究比亚兹莱的时候,同时也为鲁迅的眼光所惊诧,要知道,比亚兹莱确是一个天才,但他更是一个妖孽,是西方绘画史上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当年他和王尔德合办的《黄面志》,导致王尔德以有伤风化罪被捕,而且那本杂志也被封了,“黄书”即由此而来。至今对比亚兹莱依然争议不休。但是鲁迅能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如此推崇比亚兹莱,充分说明鲁迅的**非常前卫,兼具东西方的知识储备,具有国际性眼光。比照我们当代作家,在知识结构、人文素养等等方面根本就无法望其项背。这也是很多当代作家走不远也写不深的根本原因所在。孙郁作为研究鲁迅的大家,可以说对鲁迅的了解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背景,是深入洞察细致入微的,而他选择了从“暗功夫”这一角度诠释鲁迅,是非常独到也是非常深刻的。甚至我由此联想到:孙郁本人也是隐藏着“暗功夫”的,假如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先进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有这种洞察入微的眼光的。
  其三,虽然孙郁从不以一位批评家自居,但是我认为他是当代最好的批评家之一。为什么这么讲?我认为一个好的批评家,不但要有独到的眼光、先进的知识结构、公正平和的心态、专注严肃的治学精神,最重要的,还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才会有伯乐相马、庖丁解牛、师旷治音,这才能从作品的表相中,辨出真正的艺术境界的高低,譬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坛三杰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分高下的,但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也是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眼光就非常厉害,他这样说:“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张怀瓘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评论家了,他能穿透表相,看透作品的灵魂,看出顾恺之的“独妙于神”,这个必须达到一定境界,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家,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
  并且,优秀的批评家是一定要有风骨的。譬如,同为才子,屈原的《离*》哀民生之多艰,宋玉的《风赋》夸大王之雄武,作为批评家,你说谁的好?赵熹的《疾邦诗》为人民泄愤,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为皇后抒愁,你说谁的好?储光羲的田园诗,一心粉饰太平,聂夷中的悯农诗,敢于揭露黑暗,你又说谁的好?——“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看伪真。”正如晚清诗人何绍基说的:“同流合污、胸无是非,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谓之俗;直起直落、有感则通、见义勇赴,是谓不俗。”做一个不俗的、有风骨的批评家很难,在当下,在今天,尤其难。但是孙郁做到了。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祝贺孙郁新书出版,相信他在妍蚩好恶、正邪毁誉面前,永远心如明镜。

如果星星每千年闪烁一次

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星星每千年闪烁一次,我们都会仰视赞美这个世界的美丽,但是因为它们每天都在闪烁,我们将之视为理所当然”。

谁是人民?一美国记者问苏联老农: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人民,你们现在有什么权利呢?老农:没有,因为我不是人民。记者:那谁是人民?老农:我想斯大林同志的父亲应该是人民。记者:你怎么知道?老

谁是人民?一美国记者问苏联老农: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人民,你们现在有什么权利呢?老农:没有,因为我不是人民。记者:那谁是人民?老农:我想斯大林同志的父亲应该是人民。记者:你怎么知道?老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马斯洛曾经断言:“假如我们对艺术教育有明确的认识

马斯洛曾经断言:“假如我们对艺术教育有明确的认识,假如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变成丰满的人,能逐步实现他们所具有的潜力,那么就我所知,今天存在的唯一能有这种作用的教育就是艺术教育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p61)

诗无达诂

											面目全非了。

那么,对于“《诗》无达诂”的理论究竟如何理解呢?与汉儒经生随心曲说相反,后来的诗论家们则从文学欣赏的审美思维入手,把专指《诗经》的方法,化为“诗无达诂”,来泛指一般诗歌的欣赏原则。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董子云:‘诗无达诂’,孟子之‘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指出了“诗无达诂”与孟子“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的自然联系。说明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应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而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主要应该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诗有诗的特点。“诗无达诂”是根据诗歌的艺术特征,教人不要只看到语言文字与事物之间的有形的直接联系,更要看到它们之间那无形的间接联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有形的直接关系可以“达诂”,也应“达诂”;但无形的间接关系则常是反映事物之间深层结构中的心灵振荡,犹如捕风系影,很难一下子“了然于口与手”(见苏轼《答谢民师书》)的。因此,那神气浑融而发其自然精光的诗篇,就不能仅仅是训诂文字,牵合“事实”,而应该根据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意象,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驰骋想象。心灵的咀嚼回味一旦“顿悟”,就会豁然贯通,获得了美的享受。所以,“诗无达诂”并不是说诗歌不可解释、无法明白;而是说不能机械理解,“以辞害志”,望文生义地作呆滞板实的解释。阅读与欣赏诗词的思维活动应空灵一些,千万不可泥于字面,死于句下。据此发挥,于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欣赏习惯。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清初叶燮《原诗》:“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又焉能一一徵之实事者乎?”后来沈德潜说得更为明白:“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如好《晨风》而慈父感悟,讲《鹿鸣》而兄弟同食,斯为得之。董子云:‘诗无达诂’,此物此志也。”(《唐诗别裁.凡例》)我们古代的许多艺术家、理论家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民族方式来欣赏诗歌,来理解“诗无达诂”的理论真谛的。现略举数例以作说明。如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苏轼盛赞道:“采菊而见山,境与心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题陶渊明饮酒诗后》)所谓“境与心会”,就是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正与陶公纯静超脱的心境相融,自然与诗人的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这种“境与心会”的感触微妙复杂难以言传,连诗人自己也一时说不清,所以他最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而也为读者留下了一片艺术空白,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发挥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饮酒》诗也因此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就是“诗无达诂”的妙用。然而有人不这样看,他们硬作精确“达诂”之解。如“悠然见南山”,《文选》“见”作“望”。“南山”,丁福保确诂为庐山。依此之见,改为“悠然望庐山”,虽然“因人论世”,精确“达诂”,但却大煞风景,诗味全无。在诗歌的阅读欣赏活动中,一是表面“达诂”,实是“访”而不“达”;一是不“诂”不“达”,用心领会,却符合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具有无穷的创造性,因而实是更高级的“达诂”。两相比较,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典故词语不难解释,但却常是“诂”而不“达”。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又感到它像蓬莱仙岛一样,可望而不可及。它意境朦胧,如梦似幻,不即不离,难以“达诂”;但却自有其美的价值,引导读者作无穷的联想与再创造。这类无题诗,多数通过表现爱情的方式来形象地展现古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感情极其细腻复杂,常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诗的末联明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身世浮沉的灵魂搏斗中,诗人悲愤郁结、万感交织,心音的颤动迸发为艺术的形象,这只能用心灵去体会,而难作“达诂”之语。这种感情太微妙太复杂了,以至于连作者也一时说不清楚,为什么读者却偏要自找苦吃、硬作解语呢?勉强“达诂”,可能偏离原诗意旨更远。诗歌欣赏就是这样,该清楚的地方则“访”之“达”之;该模糊的地方则不必诂、不必解。但有的人却硬为《锦瑟》诗勉强牵合了种种具体“事实”:有的说是爱情诗悼亡诗,有的说是表现与令狐楚家婢女相通的艳体诗,更有说它是纯写音乐“适、怨、清、和”具体声调的抒情诗……。人们聚讼纷纷,莫能定案。因此王渔洋有“一篇《锦瑟》解人难”(见《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的慨叹。明王世贞《艺苑??言》卷四:“李义山《锦瑟》中二联是丽语,……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此知诗之难也。”这解与不解,似乎成了二律背反,矛盾难以克服。这是不明“诗无达诂”的道理所致。实际上,《锦瑟》一类的无题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抒情珍品,它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诗人某种潜在情绪的启示和展现。它多是在非理性的潜意识领域活动,“心与境会”,随机触发,很难用任何具体的人和事来详加解说,因此无法“达诂”;一旦“达诂”,则“意味都尽”。人们只能捕捉意象,就诗论诗,感到诗的情致委婉缠绵,景象迷离仿佛,含意绵邈深远,辞藻瑰丽精当,闪烁着诱人的艺术光彩,启发了欣赏者的艺术联想。特别是中间二联“丽语”,意境是多么纯净,情绪又何等凄婉,在坚贞不渝的深切思念气氛中,人们又隐约听到了诗人心灵的哭诉与执著的追求。在阴森沉重的封建桎梏中,那久被禁锢的爱情,那被现实击得粉碎的理想,那哀感顽艳的悲剧形象,在如梦似幻的朦胧艺术境界中重新获得了抒展的自由!读者心中的体味,只知道诗人不仅爱具体的某人,而且把爱情加以升华,变成热爱人类、热爱人生的吟唱。
再如王渔洋的《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祇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合情重问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王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这一组诗,首首切题,典故也不难解释;但各种画面或故事一经组合,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之后,人们却感到题旨恍惚,难以“达诂”。诗人《莱根堂诗集序》曰:“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所谓触景生情,“怅然有感”,具体作何感想?谁也猜不透。而据梁章钜所见之本,题下原有后来被删的《自序》云:“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寄情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其所感慨,明朗一些,似乎与明清之间的鼎革兴亡有关。而具体说来,所“恨”为何?所爱者谁?虽然一时传诵,和者甚众,引起了明末遗民的情感共鸣;但各人情况不一,又各鸣其所鸣。后人不知此中奥妙,穿凿附会、勉强“达诂”者大有人在。后来,梁章钜似乎有点“悟”出此中消息,在《读渔洋诗随笔》(卷上)中说:“《秋柳》四首,……详味此诗,集于明湖而慨白下,别有寄托,非舍近就远也。其大意为南都而作,人皆知之。惟词旨惝恍迷离,但当以风格神韵取之,……若必字字按以时事,处处律以章法,则殊多不合:……然以意逆志,亦在离合之间。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他用“诗无达诂”之法来解诗,所论较为中肯。实际上,诗人的种种感慨,是往日情感长期积淀的结晶,早在潜意识领域中奔腾运行,一旦触景生情,有所会心,自然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兴会淋漓,何暇细思!此时此地,悲恨爱憎,交织迸发,恐怕连作者也分辨不清酸甜苦辣的味道。再加以诗人的性格特点,恐怕也不愿把话说明点破,因而欲说还休,留下了艺术空白。既寄寓了感慨,取得了心理平衡;又便于读者的艺术联想,鼓励后人的艺术再创造。
于此可见,“诗无达诂”的说法,貌似荒谬,实是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它是文学事实的结晶,理论上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虽然古人不一定意识到,但今天考察起来,是基于人类思维的模糊性而提出的。生活是复杂的。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纵向与横向结构上具有多层次性,决定了人们(包括作者与读者)的艺术思维,必然活动在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虽然经常转换角度,但仍然有的现象清晰,有的情景模糊;有的事物可作定量定性分析,而更多的事物则无法一下子明白表述。生活本身既有它清楚的一面,又有其模糊性。所谓“模糊”,并不是糊涂,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必要形式。比如判断来人是谁,人们一般根据其高矮、胖瘦、走路姿势等,与平日积存的印象相证,就可得出正确结论。这里的高矮、胖瘦等并不是精确的度量,而只是大约估计的模糊概念。但它却很好地完成了认识事物的任务。可见,精确的认识也可能“诂”而不“达”,而模糊思维中却呈现了新的光明。生活中的“模糊”必不可免,当然以反映生活为任务的诗歌也少不了要有一定的“模糊”性。“诗言志”。诗歌是通过心灵的冲突来揭示生命的活力。而灵魂的秘密深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层结构之中,包括认识自己,人们也是时而清楚,时而“模糊”。没有“模糊”,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更谈不到有什么心灵的秘密。有了秘密,才会引人去探索。一般说来,科学的理性认识易精确,而艺术的感情评价多模糊,很难精确度量。这就为“诗无达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但与外国理论不同的是,“诗无达诂”富于中华民族独具的理论色彩,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高居媚时

与"安贫乐道"意思相反,可以将高居和媚时尝试分开解释,就是身处高位和追逐大家都喜欢的东西.

Recommend Projects

  • React photo React

    A declarativ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Java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

  • Vue.js photo Vue.js

    🖖 Vue.js is a progressive, incrementally-adoptable JavaScript framework for building UI on the web.

  • Typescript photo Typescript

    TypeScript is a superset of JavaScript that compiles to clean JavaScript output.

  • TensorFlow photo TensorFlow

    An Open Source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veryone

  • Django photo Django

    The Web framework for perfectionists with deadlines.

  • D3 photo D3

    Bring data to life with SVG, Canvas and HTML. 📊📈🎉

Recommend Topics

  • javascript

    JavaScript (JS) is a lightweight interpre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first-class functions.

  • web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web. New door for the world.

  • server

    A server is a program made to process requests and deliver data to clients.

  •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is a way of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that allows a piece of software to respond intelligently.

  • Game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game, make everyone happy.

Recommend Org

  • Facebook photo Facebook

    We are working to build community through open source technology. NB: members must have two-factor auth.

  • Microsoft photo Microsoft

    Open source projects and samples from Microsoft.

  • Google photo Google

    Google ❤️ Open Source for everyone.

  • D3 photo D3

    Data-Driven Documents c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