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er Club home page Giter Club logo

groovy's People

Contributors

aibangjuxin avatar

Stargazers

 avatar

Watchers

 avatar

groovy's Issues

GKE controls

在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中,"Pod的controller"通常指的是控制器对象,用于管理和维护一组相关的Pod副本。这些控制器确保Pod的副本数与所需的状态一致,以及在Pod失败或节点故障时进行恢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GKE Pod控制器类型:

  1. ReplicaSet(复制集):ReplicaSet是最基本的控制器类型之一,用于确保指定数量的Pod副本在集群中运行。如果有更多或更少的副本,ReplicaSet会自动调整以满足定义的副本数。

  2. Deployment(部署):部署是ReplicaSet的高级抽象,它允许您进行滚动更新、回滚和版本管理。使用Deployment,您可以轻松地升级应用程序版本而不中断服务。

  3. StatefulSet(有状态集):StatefulSet用于管理有状态应用程序,例如数据库。它确保Pod的标识和稳定的网络标识,以便在重启、扩展或缩小时能够保持稳定。

  4. DaemonSet(守护进程集):DaemonSet确保在集群中的每个节点上运行一个Pod副本。这对于在所有节点上运行系统级任务或网络代理非常有用。

  5. Job和CronJob(作业和定时作业):这些控制器用于执行一次性任务或按计划运行的任务。Job用于一次性任务,而CronJob用于按计划运行的任务,类似于cron作业。

这些控制器允许您根据应用程序的要求管理Pod的生命周期,并确保它们按预期方式运行。根据您的需求,您可以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来管理您的GKE集群中的Pod。

WAF

GCE中,Google Cloud Armor允许您添加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规则,用于保护您的应用程序免受Web攻击。WAF是一种安全控制层,它分析进入应用程序的HTTP/HTTPS请求,并根据预定义规则集来检测和阻止恶意的Web请求。

这些规则可以基于请求的来源IP地址、User-Agent、HTTP方法、请求URL、请求参数等多个因素来定义。通过配置这些规则,您可以防止常见的Web攻击,如SQL注入、跨站点脚本(XSS)攻击、跨站点请求伪造(CSRF)等,从而提高您的应用程序的安全性。通过理解WAF规则,您可以确保恶意请求不会对您的应用程序造成损害,并保护您的用户数据和业务的安全。

在Google Cloud Armor中,WAF规则是预定义的,由Google云平台团队维护和更新。您可以通过选择这些预定义规则的名称来将它们添加到您的Google Cloud Armor策略中。

规则名称,如"xss-v33-stable",是每个预定义规则集的标识符。每个规则集代表一组用于检测和阻止特定类型的Web攻击的规则。通过选择适当的规则集名称,您可以启用特定类型的保护,比如跨站点脚本(XSS)保护。

这种预定义规则的好处在于您不必自己编写和维护这些规则,而是依赖Google云平台团队来确保规则的有效性和最新性。当新的安全威胁出现时,Google会更新这些规则,从而保障您的应用程序持续受到保护。

JSON

要获取所有 Deployment 中标签包含特定关键字(例如 "category")的,请使用以下 kubectl 命令和 JSONPath 表达式:

kubectl get deployments --all-namespaces -o jsonpath='{range .items[*]}{@.metadata.name}:{@.spec.template.metadata.labels.category}{"\n"}{end}' | grep -v ' :$'

这个命令会列出所有 Deployment 名称以及它们的 "category" 标签值。如果标签 "category" 存在,它会显示 Deployment 名称和相应的标签值,否则不会显示。

请注意,这个命令使用 grep 来过滤掉没有 "category" 标签的行,以确保只显示包含 "category" 标签的 Deployment。

如果您需要将此输出以 Markdown 格式呈现,并创建相应的 Mermaid 流程图,请使用以下 Markdown 和 Mermaid 代码示例:

这个示例中,<category-value> 表示您获取到的每个 Deployment 的 "category" 标签的值。将其替换为实际的标签值。

Cert cert alt

cert alt fqdn 和 cert fqdn 是数字证书中的两个重要字段,它们的区别如下:

  1. cert fqdn(Certificate Common Name) 是证书的主要域名,通常是网站的主域名,它是证书的核心识别内容。

  2. cert alt fqdn(Certificate Alternative Names) 是除了主域名以外,证书所包含的其他附加域名。它可以包含多个域名,用于支持多域名证书。

  3. cert fqdn 只能包含一个主域名,且是必填字段。cert alt fqdn 可以包含多个域名,且是可选字段。

  4. 在 SSL/TLS 握手过程中,客户端会匹配请求域名和证书中的这两个字段,如果请求域名既不匹配 cert fqdn,也不在 cert alt fqdn 中,会出现证书错误。

  5. cert fqdn 只能包含顶级域名(不包含子域名),而 cert alt fqdn 可以包含顶级域名和子域名。

  6. 当需要支持多个域名时,通常将主域名作为 cert fqdn,其他附加域名作为 cert alt fqdn。

所以简单来说,cert fqdn 是证书的主域名识别字段,cert alt fqdn 是证书的额外域名识别字段,用于支持多域名的情况。两个字段在证书验证中都会被匹配检查。

SA

gcloud iam service-accounts add-iam-policy-binding $sa --project $project --member=$groupname --role=roles/iam.serviceAccountKeyAdmin

这个命令是用于 Google Cloud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IAM) 的操作。让我详细解释:

  • gcloud: 这是 Google Cloud 命令行工具的命令前缀,用于与 Google Cloud 进行交互。

  • iam service-accounts add-iam-policy-binding: 这部分命令用于向服务账号添加 IAM 策略绑定。它允许您在服务账号上配置权限。

  • $sa: 这是一个变量,用于指定服务账号的名称或标识符。您需要替换它为实际的服务账号名称或标识符。

  • --project $project: 这是一个变量,用于指定项目的名称或标识符。您需要将其替换为实际的项目名称或标识符。

  • --member=$groupname: 这是一个变量,用于指定成员的名称或标识符。它表示您要将权限绑定到的成员,通常是一个用户或组。同样,您需要将其替换为实际的成员名称或标识符。

  • --role=roles/iam.serviceAccountKeyAdmin: 这部分指定了要分配给成员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成员将获得 iam.serviceAccountKeyAdmin 角色,该角色允许管理服务账号的密钥。

最终,这个命令的目的是将指定的成员(通常是一个用户或组)与指定的服务账号相关联,并授予他们服务账号密钥管理权限,以便他们可以管理该服务账号的密钥。

websockets proxy

在Java中使用WebSocket连接并设置代理通常需要使用第三方库,例如 Tyrus,这是 Java API for WebSocket 的实现之一。以下是一个示例,演示如何设置代理以连接WebSocket。请注意,这是一个简单示例,实际情况可能因你的具体代理设置而异。

  1. 首先,确保你已经引入 Tyrus WebSocket 库到你的项目中。

  2. 创建一个 WebSocket 客户端,并设置代理配置:

import org.glassfish.tyrus.client.ClientManager;

public class WebSocketClient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lientManager client = ClientManager.createClient();

        // 设置代理
        System.setProperty("http.proxyHost", "your_proxy_host");
        System.setProperty("http.proxyPort", "your_proxy_port");
        
        // 创建 WebSocket 连接
        try {
            client.connectToServer(YourWebSocketEndpoint.class, "ws://websocket_url");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1. 创建你的 WebSocket 端点类 YourWebSocketEndpoint,这个类需要继承 Endpoint 并实现 WebSocket 相关的方法。
import javax.websocket.*;
import java.net.URI;

@ClientEndpoint
public class YourWebSocketEndpoint {

    @OnOpen
    public void onOpen(Session session) {
        System.out.println("WebSocket opened: " + session.getId());
    }

    @OnMessage
    public void onMessage(String message, Session session) {
        System.out.println("Received message: " + message);
    }

    @OnClose
    public void onClose(Session session, CloseReason closeReason) {
        System.out.println("WebSocket closed: " + closeReason.getReasonPhras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 WebSocket 客户端
        WebSocketContainer container = ContainerProvider.getWebSocketContainer();
        String uri = "ws://websocket_url";
        try {
            Session session = container.connectToServer(YourWebSocketEndpoint.class, URI.create(uri));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这只是一个基本示例,你需要根据你的代理设置和具体需求进行更改。确保将 "your_proxy_host""your_proxy_port" 替换为你的代理主机和端口,将 "ws://websocket_url" 替换为你要连接的 WebSocket 地址。

请注意,代理设置可能因你使用的代理类型(HTTP、SOCKS等)和代理服务器的要求而有所不同,所以请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进行配置。此外,你可能需要处理代理的身份验证等其他细节。

StandardWebSocketClient 是 Spring Framework 中用于创建 WebSocket 客户端的类,它并不直接提供设置代理的方法。要在使用 StandardWebSocketClient 时设置代理,你需要通过 Java 的代理设置来实现。以下是一个示例,演示如何设置代理以在使用 StandardWebSocketClient 时进行 WebSocket 连接: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ocket.client.standard.StandardWebSocketCli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ocket.client.WebSocketCli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ocket.WebSocketHttpHeaders;

import java.net.Proxy;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public class WebSocketClient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 WebSocket 客户端
        WebSocketClient webSocketClient = new StandardWebSocketClient();

        // 设置代理
        InetSocketAddress proxyAddress = new InetSocketAddress("your_proxy_host", your_proxy_port);
        Proxy proxy = new Proxy(Proxy.Type.HTTP, proxyAddress);

        // 创建 WebSocket 连接
        WebSocketHttpHeaders headers = new WebSocketHttpHeaders();
        // 设置其他请求头,如果需要的话

        String websocketUrl = "ws://websocket_url";
        webSocketClient.doHandshake(
            new YourWebSocketHandler(),
            headers,
            URI.create(websocketUrl),
            proxy
        );
    }
}

在上述示例中:

  1. 我们首先创建了 StandardWebSocketClient

  2. 然后,我们设置了代理。你需要替换 "your_proxy_host"your_proxy_port 为你的代理主机和端口。

  3. 我们创建了一个 WebSocketHttpHeaders 对象,可以用于设置其他 WebSocket 请求头,如果需要的话。

  4. 最后,我们调用 doHandshake 方法来建立 WebSocket 连接。在这个方法中,我们传递了 YourWebSocketHandler,这是一个你需要实现的 WebSocket 处理器,用于处理接收到的消息。

这个示例是一个基本的设置代理的例子。请确保根据你的代理配置和需求进行适当的更改。如果你的代理需要身份验证或其他特殊设置,你还需要进行相应的配置。

Gunicorn-with-websock

是的,Python的Gunicorn(Green Unicorn)和WebSocke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Gunicorn是一个用于部署Python Web应用程序的HTTP服务器,它支持WSGI(Web Server Gateway Interface)标准,可以用来运行诸如Django、Flask等框架开发的Web应用。WSGI是Python Web应用程序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用接口,它定义了应用程序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允许服务器传递请求并接收响应。

WebSocket是一种在单个TCP连接上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协议,它允许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实时地进行双向数据传输,而不必通过多个HTTP请求。与传统的HTTP请求-响应模型不同,WebSocket允许长时间的持久连接,非常适合实时通信、即时聊天和实时更新等应用场景。

虽然Gunicorn主要用于处理HTTP请求,但也可以通过结合WebSocket库,如websocketwebsockets库,从而使Gunicorn能够支持WebSocket连接。这样,您可以在同一个Gunicorn服务器上同时处理常规的HTTP请求和WebSocket连接,实现实时通信功能。请注意,WebSocket支持的集成可能需要特定的配置和设置,以确保Gunicorn正确地处理WebSocket连接。

因此,虽然Gunicorn主要是一个HTTP服务器,但通过适当的配置和WebSocket库的使用,您可以在其中添加对WebSocket连接的支持,从而实现实时通信功能。

Nginx-limit

Nginx Rate Limiting是一种控制HTTP请求速率的方法,通常用于防止滥用、DDoS攻击或保护后端服务器。它基于客户端IP地址、HTTP头或其他变量来限制请求的频率。以下是详细的配置说明和示例配置,以及一些参数的解释。

配置示例

在Nginx配置文件中,你可以使用limit_req_zone定义限速区域,然后在serverlocation块中使用limit_req来启用限速。

首先,定义限速区域:

http {
    limit_req_zone $binary_remote_addr zone=mylimit:10m rate=5r/s;
}

上述示例创建了一个名为"mylimit"的限速区域,它将客户端IP地址与一个10MB的内存区域关联,并设置了速率为每秒5个请求。

接下来,在需要应用限速的地方使用limit_req

server {
    location /api/ {
        limit_req zone=mylimit burst=10 nodelay;
        proxy_pass http://backend;
    }
}

这个示例配置了一个location块,限制了/api/路径下的请求速率。参数解释如下:

  • zone=mylimit:指定使用前面定义的限速区域。
  • burst=10:设置允许的瞬时最大请求数,超过这个数目的请求将被推迟或拒绝。
  • nodelay:在达到速率限制时,不推迟请求,而是立即处理或拒绝。

参数解释

  1. limit_req_zone参数解释:

    • $binary_remote_addr:将客户端IP地址用作限速键。
    • zone=mylimit:定义的限速区域的名称。
    • 10m:分配给限速区域的内存大小。
    • rate=5r/s:每秒允许的请求数。
  2. limit_req参数解释:

    • zone=mylimit:指定要使用的限速区域。
    • burst=10:设置允许的瞬时最大请求数。
    • nodelay:可选参数,表示不推迟请求。
    • delay=5s:可选参数,设置推迟请求的时间。
    • status_code:可选参数,用于自定义请求速率超限时的HTTP状态码。

这是一个简单的Nginx Rate Limiting配置示例和参数解释。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调整这些值来满足具体的应用场景。请记住,Rate Limiting是一种保护机制,应根据你的应用和流量模式进行细化配置。

在 Nginx 中,rate limiting(速率限制)是一种控制客户端请求的策略,用于限制在给定时间内允许通过的请求数量。这有助于保护服务器免受过多的请求,防止资源过度消耗和拒绝服务攻击。

其中,burst(突发)是 rate limiting(速率限制)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定义在超过限制速率时可以允许的短期突发请求的数量。它允许服务器处理一些超过限制速率的请求,但仍然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当客户端发送请求时,Nginx 会检查请求的速率是否超过了配置的速率限制。如果请求速率低于或等于限制速率,请求将被立即处理。但是,如果请求速率超过了限制速率,Nginx 将检查请求是否在 burst(突发)范围内。

如果请求在 burst 范围内,Nginx 会允许请求通过,并进行处理。但是,超过 burst 范围的请求将被延迟处理,以确保不会超过整体的速率限制。

换句话说,burst 参数允许在短时间内处理一些额外的请求,而不会被丢弃或拒绝。它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机制,使服务器能够处理突发的高请求量,同时仍然遵守整体的速率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burst 参数的大小应根据系统的处理能力、资源可用性和负载情况进行合理配置。设置过小的 burst 值可能导致请求被丢弃,而设置过大的 burst 值可能会导致服务器过载。

总结而言,Nginx 中的 burst 参数是 rate limiting(速率限制)策略的一部分,用于定义在超过限制速率时可以允许的短期突发请求的数量。它允许服务器处理一些额外的请求,而不会丢弃或拒绝,并在整体速率限制范围内维持请求的处理。

在 Nginx 中配置 rate limiting 参数可以通过使用 limit_req_zonelimit_req 指令来实现。下面是一个简单的配置示例:

  1. 打开 Nginx 配置文件,通常位于 /etc/nginx/nginx.conf/etc/nginx/conf.d/default.conf

  2. http 块中添加 limit_req_zone 指令,用于定义限制区域和限制参数。例如:

    http {
        # 定义限制区域,名称为 my_limit,限制速率为 10r/s,突发大小为 20
        limit_req_zone $binary_remote_addr zone=my_limit:10m rate=10r/s;
        ...
    }
    

    在上述示例中,$binary_remote_addr 是用于区分客户端的标识符,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其他标识符。
    10m 是用于存储限制区域的内存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rate=10r/s 定义了限制速率为每秒 10 个请求。
    20 是突发大小,表示在超过限制速率时可以允许的短期突发请求的数量。

  3. 在需要应用速率限制的位置(例如某个 server 块或 location 块)中添加 limit_req 指令,引用先前定义的限制区域。例如:

    location /api/ {
        # 引用名为 my_limit 的限制区域
        limit_req zone=my_limit burst=20;
        ...
    }
    

    在上述示例中,zone=my_limit 引用了先前定义的限制区域。
    burst=20 定义了突发大小为 20。

  4. 保存配置文件并重新加载 Nginx,使配置生效。可以使用以下命令重新加载 Nginx:

    sudo service nginx reload
    

配置完成后,Nginx 将根据配置的限制参数对请求进行速率限制。超过限制速率但在突发大小内的请求将被处理,而超过突发大小的请求将被延迟处理,以确保在整体速率限制范围内进行处理。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配置示例,实际的配置可能因具体需求和环境而有所不同。建议参考 Nginx 的官方文档和配置指南,以获取更详细和全面的配置信息。

在JMeter中,"throughput"(吞吐量)是一个性能指标,用于衡量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数量或事务数量。它表示系统的处理能力或性能。

在性能测试中,吞吐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性能瓶颈、容量和稳定性。通过测量吞吐量,可以确定系统在给定负载下的最大处理能力,并用于性能优化和容量规划。

在JMeter中,吞吐量指标是通过计算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请求数量来衡量的。JMeter提供了各种可视化和报告工具,可以展示吞吐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表,并提供了平均吞吐量和每秒事务数等统计数据。

总而言之,JMeter中的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请求数量或事务数量,它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的,JMeter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性能指标。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指标:

  1.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指从发送请求到接收到响应的时间。它表示系统对请求的处理速度,包括服务器处理时间、网络延迟和传输时间等。

  2. 并发用户数(Concurrency):指同时发送请求的用户数量。并发用户数可以帮助评估系统在高负载下的性能表现,了解系统是否能够处理大量并发请求。

  3. 错误率(Error Rate):指请求中发生错误的百分比。错误率可以帮助确定系统在负载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吞吐量(Throughput):已在上一个回答中解释过。它表示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请求数量或事务数量。

  5. CPU 使用率(CPU Usage):指系统的 CPU 利用率,表示系统处理请求时 CPU 的工作负载。

  6. 内存使用量(Memory Usage):指系统使用的内存量,包括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内存使用量可以帮助评估系统的内存需求和潜在的内存泄漏问题。

  7. 网络吞吐量(Network Throughput):指系统在网络上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量。它可以用来评估系统在网络瓶颈下的性能表现。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JMeter的监控和报告功能进行收集和分析,帮助评估系统的性能,并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和瓶颈。根据具体的测试需求和场景,还可以使用其他定制的指标来评估系统的性能。

VRRP

VR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是一种路由冗余协议。它可以提供路由器故障转移功能,以实现路由的高可用性。

VRRP 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单点故障,即当主路由器宕机时,备用路由器可以快速接管其工作,保证网络通信不中断。

VRRP 的工作原理主要如下:

  • 在同一个局域网内,选择多个路由器组成一个虚拟路由器,这个虚拟路由器有一个虚拟IP地址。

  • 虚拟路由器内部选举一个主路由器,其他路由器作为备份。主路由器负责转发数据包,响应 ARP 请求等工作。

  • 主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发送VRRP消息以通告自己的状态。

  • 一旦主路由器失效,备份路由器会检测到VRRP消息中断,然后接管主路由器的 IP地址和责任。

  • 数据流量会快速转移到新的主路由器,网络运行不中断。

  • 当老的主路由器恢复时,它会恢复备份状态。

所以 VRRP 通过冗余设计避免单点故障,实现路由的高可用性。它常用于improving static routing等场景中。

Kong

是的,Kong Gateway支持在一个域名下配置多个路径路由。每一个路径都可以路由到不同的后端服务。

Kong 的路由匹配是按照注册的顺序进行的,匹配到第一个符合的路由规则就会路由到对应后端服务。所以可以通过注册不同的路径和服务来实现一个域名下面提供多个服务。

举个例子,可以这样配置:

路由请求例如 https://example.com/service1 到 service1

kong.router.add_route("http://example.com", "/service1", service1)

路由请求例如 https://example.com/service2 到 service2

kong.router.add_route("http://example.com", "/service2", service2)

这样对https://example.com/service1的请求就会路由到service1,/service2的请求路由到service2。

Kong 路由匹配也支持通配符,可以实现对一类路径的统一路由:

路由 https://example.com/files/* 到 service3

kong.router.add_route("http://example.com", "/files/*", service3)

这种方式下,所有以/files/开头的请求都会路由到service3。

所以Kong可以很灵活地支持在一个域名下面配置多个路径的路由。通过配置不同的路由规则来实现一个域名提供多个服务。

DNS

在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 中,Kube-dns 与外部的Google Cloud DNS 协调工作,以提供 DNS 解析服务。以下是一个清晰的数据流示意图,使用Mermaid格式,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协作:

graph TD;
  subgraph GKE Cluster
    Kube-dns -->|DNS Query| Pods;
  end

  subgraph Google Cloud DNS
    Pods -->|DNS Query| Google-Cloud-DNS;
    Google-Cloud-DNS-->|DNS Resolution| Pods;
  end

这个流程图解释了以下步骤:

  1. 在GKE集群中,Pods需要执行DNS查询。
  2. Kube-dns接收到来自Pods的DNS查询请求。
  3. Kube-dns将DNS查询请求传递到Google Cloud DNS。
  4. Google Cloud DNS执行DNS解析并返回结果。
  5. Kube-dns将DNS解析结果返回给发起查询的Pods。

这个流程确保了在GKE中的容器(Pods)能够使用Google Cloud DNS来解析外部域名,以及在内部进行服务发现。

graph TD;
  subgraph GKE
    kube-dns((Kube-dns))
    pod1[Pod 1]
    pod2[Pod 2]
    pod3[Pod 3]
  end

  subgraph Google Cloud DNS
    cloud-dns((Google Cloud DNS))
  end

  kube-dns --> cloud-dns
  pod1 --> kube-dns
  pod2 --> kube-dns
  pod3 --> kube-dns
  cloud-dns --> kube-dns

graph LR
    A[Pod] -- DNS Query --> B[Kube-dns]
    B -- DNS Query --> C[Google Cloud DNS]
    C -- DNS Resolution --> B
    B -- DNS Response --> A

Git fork

当您没有对原始仓库(通常是主仓库,如master)的提交权限,但想要对其进行修改,您通常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1. Fork(分叉):您可以在GitHub上对原始仓库进行分叉(Fork),这将创建一个与原始仓库相同的独立副本,但是在您个人GitHub帐户下。在您的分叉仓库中,您可以自由地进行更改,提交,以及创建新的分支等操作,因为这是您完全拥有的仓库。您对分叉仓库的更改不会影响原始仓库,除非您选择向原始仓库提交拉取请求(Pull Request)以将更改合并回原始仓库。

  2. 分支(Branch):如果您没有权限直接提交到主分支(通常是master),但是您具有对原始仓库的访问权限,您可以创建一个自己的分支(Branch)。分支是原始仓库的一部分,但是您可以在分支中进行独立的更改和提交。然后,您可以提交拉取请求,请求将您的更改合并到主分支。与分叉不同,分支在同一个仓库中,更容易与原始仓库保持同步。

区别在于:

  • Fork:创建一个完全独立的仓库,适用于希望在独立的环境中工作,或者与原始仓库没有直接联系的情况。通常用于贡献开源项目或在自己的GitHub帐户下管理项目副本。

  • 分支:在同一个仓库中创建的可用于独立开发、实验或修复问题的分支。更容易与原始仓库保持同步,因为它们共享相同的仓库。

在您提到的情况下,如果您在master分支的文件上进行更改但没有提交权限,通常不会在您的个人目录下创建一个类似于path1的分支或路径。如果您希望保存这些更改,您可以考虑创建自己的分支,将更改提交到分支中,并随后请求将更改合并回原始仓库的master分支。如果您没有对原始仓库的提交权限,那么在仓库中创建分支是一个较常见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况。

Canary

Canary发布是一种特殊的软件部署策略,目的是在将新版本或新功能发布给所有用户之前进行风险评估和测试。以下是关于Canary发布的一些详细信息:
Canary发布首先会选择一部分用户(通常是一小部分)来接收更新,这些用户可以比其他用户更早地使用新的版本或功能。这就像煤矿中的金丝雀一样,金丝雀对空气中的毒素比人类更敏感,因此它们会被用作早期探测器,以保障矿工的安全。在软件部署中,这部分用户也可以帮助检测潜在的问题和中断。
在Canary发布阶段,通常会同时监控业务关键性能指标(KPI)和运营指标,以评估新版本或新功能是否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在Canary发布阶段没有检测到任何问题,那么就可以将变更推广到更多的用户,或者一次性向所有用户推出这些变更。
如果在Canary发布阶段检测到问题,那么损害仅限于这部分用户,其他大多数用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因此,Canary发布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策略,可以帮助软件开发团队在部署新版本或新功能时,避免对所有用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GLB

对于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Global Load Balancer (GLB)的流量分发和健康状况,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查看:

  1. 使用GCP Console中的网络服务 - 负载均衡菜单,可以查看每个GLB的概览信息,包括当前的流量负载分布情况,以及后端实例组的健康状况。

  2. 通过Stackdriver监控,可以更详细地查看GLB的入口/出口流量指标,以及后端实例的健康检查成功率等指标的历史统计数据。

  3. 使用gcloud命令行工具,可以查询GLB的配置和状态信息。例如使用gcloud compute backend-services get-health可以查看后端服务的健康状况。

  4. GLB能够承受的最大流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 GLB本身的规格,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最大连接数和吞吐量。可以在创建GLB时选择合适的规格。
    • 绑定的后端服务的容量。后端实例数量和规格决定了实际的处理能力。
  5. 要查看GLB的当前指标,比如当前流量、established connections数等,可以使用gcloud compute backend-services get-health命令,它会返回实时的指标信息。也可以通过Stackdriver创建相关指标的Dashboard来持续监控。

所以综合运用GCP Console,gcloud命令行,以及Stackdriver等工具,可以全面地了解GLB的流量分发情况、健康状况,以及最大承载能力等信息。按需调整GLB或后端服务规格可以按需扩容,满足更高的流量需求。

GKE workload identity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GKE)中的Workload Identity是一种安全性功能,用于让Google Cloud服务能够与您的GKE工作负载安全地交互,而无需使用静态密钥或访问令牌。这个问题中提到的998端口通常与Workload Identity无关,因为Workload Identity通常不需要特定的端口来运行。

要理解为什么Network Policy需要开放流出到特定地址,您需要考虑以下情况:

  1. 身份验证和授权:Workload Identity使您的GKE工作负载可以以服务帐户的身份访问Google Cloud资源。这可能涉及与Google Cloud服务的通信,但不一定需要特定的端口。通常,这些通信会在Google Cloud内部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而不需要在Kubernetes网络策略中进行配置。

  2. Network Policy规则:如果您的网络策略需要限制从您的GKE工作负载到特定地址的流量,这可能是出于安全性或策略要求的原因。这些规则可能需要在Kubernetes网络策略中定义,以确保只有特定的流量被允许。

Ternary

这段代码使用了 Helm 模板语法,是 Kubernetes 的Yaml 模板文件。

它使用了 ternary 操作符来动态设置 apiVersion 的值:

{{ .Capabilities.APIVersions.Has "autoscaling/v2beta2" | ternary "autoscaling/v2beta2" "autoscaling/v1" }}

ternary 的语法是:

条件表达式 ? 值1 : 值2

如果条件表达式为真,返回值1,否则返回值2。

在这里:

  • .Capabilities.APIVersions.Has "autoscaling/v2beta2" 检查是否支持 autoscaling/v2beta2 版本

  • 如果支持,ternary 返回 "autoscaling/v2beta2"

  • 如果不支持,返回 "autoscaling/v1"

这样可以根据集群环境动态采用合适的 autoscaling apiVersion。

另外,它还使用了 Helm 的 template 和 include 功能:

  • {{ template "kong.fullname" . }} 渲染一个名为 kong.fullname 的模板

  • {{- include "kong.metaLabels" . | nindent 4 }} 渲染 kong.metaLabels 模板,并缩进 4 个空格

  • {{- toYaml .Values.autoscaling.metrics | nindent 4 }} 渲染 metrics 并缩进 4 个空格

总体来说,这段代码利用 Helm 的动态模板功能,根据Values配置和集群环境变化生成适当的Yaml清单。ternary操作符让它可以灵活地设置apiVersion。

Artifact registry

Google 将于 2023 年 10 月 1 日弃用 Container Registry。所有现有存储库都将被迁移到新的 Artifact Registry。

如果您正在使用 Container Registry,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准备迁移。首先,您需要评估您的存储库需求。您需要确定您需要保留哪些存储库,以及您需要如何访问它们。

如果您需要保留所有存储库,您可以使用 Artifact Registry 的备份和还原功能。您也可以使用 Artifact Registry 的镜像功能将您的存储库镜像到其他存储库。

如果您需要访问特定的存储库,您可以使用 Artifact Registry 的 API。您也可以使用 Artifact Registry 的 Web UI 访问您的存储库。

以下是迁移到 Artifact Registry 的一些提示:

  • 评估您的存储库需求。
  • 决定您需要保留哪些存储库,以及您需要如何访问它们。
  • 使用 Artifact Registry 的备份和还原功能备份您的存储库。
  • 使用 Artifact Registry 的镜像功能将您的存储库镜像到其他存储库。
  • 使用 Artifact Registry 的 API 访问您的存储库。
  • 使用 Artifact Registry 的 Web UI 访问您的存储库。

以下是启用和配置 Artifact Registry 的一些步骤:

  1. 创建一个 Google Cloud Platform 项目。
  2. 启用 Artifact Registry 功能。
  3. 创建一个存储库。
  4. 上传镜像到存储库。
  5. 访问镜像。

您可以在此处找到有关 Artifact Registry 的更多文档:

VIM

在Vim中插入文件并解决缩进问题可以使用以下键盘快捷方式:

  1. 进入普通模式(Normal Mode):按下Esc键确保你在普通模式。

  2. 运行以下命令::set paste。这会启用"粘贴模式",这样Vim不会自动缩进。

  3. 插入文件:按下iI进入插入模式,然后使用如下命令插入文件内容:

    :r 文件路径
    

    将"文件路径"替换为你要插入的文件的实际路径。

  4. 退出插入模式:按下Esc键。

  5. 退出"粘贴模式":再次运行以下命令::set nopaste

这样,你可以在插入文件时避免自动缩进问题。如果需要的话,你也可以将这些步骤映射到更方便的键盘快捷方式。

你可以通过在Vim的配置文件中添加映射来为 :set nopaste 设置一个快捷键。通常,Vim的配置文件是 ~/.vimrc

要为 :set nopaste 设置一个映射,可以在 ~/.vimrc 文件中添加以下行:

nnoremap <F2> :set nopaste<CR>

这个例子中,我将 <F2> 键映射到 :set nopaste 命令。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按键作为映射,只需将 <F2> 替换为你喜欢的键位。

保存 ~/.vimrc 文件后,你可以在普通模式下按下你选择的按键(例如 <F2>)来启用或禁用粘贴模式。

如果你发现 <F2> 键和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的快捷键冲突,可以考虑使用其他键位来映射 :set nopaste。以下是一些备选的键位示例:

  1. 使用 <F3> 键:

    nnoremap <F3> :set nopaste<CR>
  2. 使用 <Leader> 键(默认是反斜杠 \):

    nnoremap <Leader>p :set nopaste<CR>

    这将映射反斜杠键后跟字母 p 来执行 :set nopaste

  3. 使用组合键,如 <Ctrl>+<Shift>+P

    nnoremap <C-S-P> :set nopaste<CR>

选择一个你觉得方便的键位,确保它不会与其他应用程序或系统快捷键冲突,并在 ~/.vimrc 文件中添加相应的映射。这样,你就可以方便地启用或禁用粘贴模式。

这行命令是一个 Vim 的键盘映射(key mapping),它定义了一个快捷键,用于在 Normal 模式下切换粘贴模式。让我来解释它的具体含义:

  • map: 这是一个键盘映射命令的开始。

  • <leader>: 这是一个占位符,代表了你在 Vim 中设置的 Leader 键。Leader 键是一个可以自定义的键,通常是反斜杠 \。你可以在 Vim 配置文件中设置 Leader 键,例如 let mapleader = "," 表示将逗号键作为 Leader 键。所以 <leader>pp 意味着在 Leader 键后跟两个字母 'p',即 ,pp 这个组合将触发这个映射。

  • :: 这是进入命令行模式的命令前缀。

  • setlocal paste!: 这是实际的 Vim 命令。它执行了 setlocal paste!,其中:

    • setlocal 表示设置当前缓冲区(当前打开的文件)的局部选项,以确保只影响当前缓冲区,而不会全局影响 Vim。
    • paste! 是一个选项,用于切换粘贴模式。paste! 会切换粘贴模式的状态,如果当前是粘贴模式,则禁用它,如果当前不是粘贴模式,则启用它。这样你可以在 Normal 模式下轻松地切换粘贴模式。
  • <cr>: 这表示回车键,它用于执行前述命令。

所以,这个映射的含义是:当你在 Normal 模式下按下 Leader 键(通常是反斜杠 \)后,紧接着按下两次 'p' 键(,pp),它将切换当前缓冲区的粘贴模式,允许你在粘贴文本时进行自动缩进等操作。再次按下 ``,pp` 则会切换回正常模式。这个映射方便了粘贴文本时的操作。

如果你想在不使用组合键的情况下来切换粘贴模式,可以尝试使用一个单独的非常用键来作为 pastetoggle 键。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1. 找到一个非常用键:选择一个你不常使用的键来作为 pastetoggle 键。这可以是键盘上的任何一个不常用的键,如 <F12><PageUp><Insert> 等。

  2. 在 Vim 配置文件中设置 pastetoggle 键:打开你的 ~/.vimrc 文件,并添加以下行来设置 pastetoggle 键:

    set pastetoggle=<键位>

    <键位> 替换为你选择的非常用键。例如,如果你选择 <F12> 键,那么设置应该如下:

    set pastetoggle=<F12>
  3. 保存配置文件:保存并关闭你的 Vim 配置文件。

现在,当你在 Normal 模式下按下你选择的非常用键(例如 <F12>),它将切换粘贴模式,再次按下它将切换回正常模式。这样你可以方便地切换粘贴模式,而不需要使用组合键。确保选用一个你不常使用的键,以避免与其他操作冲突。

Cloud Storage Transfer

以下是使用 Cloud Storage Transfer Service 将现有文件复制到一个新的加密 bucket 中的具体步骤:

  1. 创建一个 JSON 文件,其中包含从源 bucket 到目标 bucket 的传输配置。以下是一个示例文件:
{
  "description": "Transfer from source bucket to target bucket with default encryption",
  "status": "ENABLED",
  "schedule": {
    "scheduleStartDate": "2023-08-01",
    "scheduleEndDate": "2023-08-31"
  },
  "transferSpec": {
    "gcsDataSource": {
      "bucketName": "source-bucket"
    },
    "gcsDataSink": {
      "bucketName": "target-bucket",
      "defaultKmsKeyName": "projects/[PROJECT_ID]/locations/[LOCATION]/keyRings/[KEYRING_NAME]/cryptoKeys/[KEY_NAME]"
    },
    "objectConditions": {
      "maxTimeElapsedSinceLastModification": "2592000s"
    }
  }
}

在上面的示例中,source-bucket 是源 bucket 的名称,target-bucket 是目标 bucket 的名称,[PROJECT_ID] 是您的 GCP 项目 ID,[LOCATION] 是您的加密密钥所在的区域,[KEYRING_NAME] 是您的密钥环名称,[KEY_NAME] 是您的加密密钥名称。

请确保在 JSON 文件中替换这些值以匹配您的配置。

  1. 使用以下命令创建一个新的传输作业:
gcloud beta transfer jobs create path/to/transfer-config.json
  1. 运行传输作业:
gcloud beta transfer jobs run [JOB_NAME]

在上面的命令中,[JOB_NAME] 是您在第二步中创建的传输作业的名称。

  1. 等待传输作业完成。传输作业完成后,所有已复制到目标 bucket 的文件都会自动进行加密。

如果您要平滑地执行此操作,请考虑以下几点:

  • 在执行此操作之前,请备份您的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

  • 在执行此操作之前,请在目标 bucket 中创建一个新的加密密钥。

  • 在执行此操作之前,请确保您已经测试过传输作业,并且已经了解了其对目标 bucket 的影响。

  • 在执行此操作之前,请通知所有需要访问目标 bucket 的用户或服务帐号。他们可能需要更新其访问权限以便能够访问加密文件。

  •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请咨询 GCP 支持团队以获取帮助。

Squid

分析下这些Squid编译参数:

  1. prefix、exec-prefix等目录参数可以保持默认,不需要自定义指定。

  2. --enable-silent-rules可以关闭一些无用的编译输出,加速编译。

  3. --disable-dependency-tracking可以关闭依赖追踪,略微提速。

  4. --enable-auth-xxx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启用的认证方式,无需全部启用。

  5. --enable-removal-policies等功能也可根据需要选择,不需要全启用。

  6. --disable-ipv6如果不需要IPv6可以关闭以提速。

  7. --disable-security-cert-validators如果不验证证书也可提速。

  8. CFLAGS/LDFLAGS编译参数已经比较优化,无需额外修改。

  9. 可以考虑增加--enable-mt开启多线程编译来利用多核CPU。

  10. 可以使用ccache或distcc等工具做编译缓存和分布式编译以提速。

  11. 调优内核参数,使用更快磁盘,增大内存等硬件优化辅助提速。

所以主要的优化空间在精简编译功能,开启编译多线程,使用编译缓存和分布式编译等软硬件综合调优。

gcr-images-delete

您好,在 Google Cloud 上的 GCR (Google Container Registry) 中删除无标签镜像的方法如下:

  1. 安装并配置 gcloud CLI 工具,进行 GCR 认证

gcloud auth configure-docker

  1. 列出 GCR 中所有镜像

gcloud container images list --repository=http://gcr.io/[PROJECT_ID]

  1. 过滤出无标签镜像

gcloud container images list-tags http://gcr.io/[PROJECT_ID]/[IMAGE] --filter="-TAGS:*" --format="get(digest)"

  1. 删除无标签镜像

gcloud container images delete --quiet http://gcr.io/[PROJECT_ID]/[IMAGE]@sha256:[DIGEST]

你需要替换 [PROJECT_ID]、[IMAGE]、[DIGEST] 为实际的值。

这个过程会列出仓库中的所有镜像,过滤出无标签的镜像,获取摘要值,然后使用 gcloud 命令单独删除每个无标签镜像。

如果镜像较多,也可以通过脚本批量处理。

GCP firewall

GCP Firewall

关于GCP实例主机的防火墙规则,假设我的主机有一个firewall tags 我增加了一个防火墙规则允许流出到了一个很大的范围,但是我的主机流出到这个范围内的特定IP却不通?关于这个特定IP 已经明确允许实例流量流入到该特定IP或者端口
是否会有这种情况?我还需要单独创建一个规则时允许流出到这个独立的IP和端口?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我理解您的情况是:

  1. 您的GCP实例主机已经打了一个firewall tag
  2. 您创建了一个防火墙规则,允许实例流量流出到一个很大的IP范围
  3. 但是实例流量流出到这个范围内的某个特定IP/端口时,连接不通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防火墙规则是逐个匹配的,范围规则不会自动覆盖更细化的规则。

  2. 如果之前已经有一条更细化的拒绝规则,比如拒绝流量到那个特定IP,则该规则会被优先匹配,从而导致连接不通。

  3. GCP的防火墙策略是默认拒绝,需要通过允许规则来打开流量。

所以,如果要允许实例流量流出到某个特定IP/端口,最好的方式还是增加一条单独的允许规则,直接指定目标IP/端口,这样可以确保这部分流量不被其他更通用的规则所影响。

总结一下:

  1. 检查现有规则中是否有更细化的拒绝规则正在阻止流量。

  2. 增加一条单独的允许规则,直接指向目标IP/端口。

这应该可以解决实例流量流出的问题。请根据实际情况检查并调整防火墙规则,以确保流量按预期运行。

在 GCP 中,firewall 规则分为 ingress 和 egress 规则。ingress 规则控制流入实例的流量,egress 规则控制流出实例的流量。如果我已经为实例添加了一个 egress 规则,允许流量流出到一个很大的 IP 范围,但实例流出到这个范围内的某个特定 IP 时连接不通, 关于这个特定IP 已经明确允许实例流量流入到该特定IP或者端口,那么、可能的原因都有哪些?我是否需要再单独创建一条规则允许流出到这个特定IP?

在 GCP 中,防火墙规则是用来控制实例之间和至实例的流量的。其中,Ingress 规则控制进入实例的流量,Egress 规则控制离开实例的流量。如果你已经为实例添加了一个 Egress 规则,允许流量流出到一个很大的 IP 范围,但实例流出到这个范围内的某个特定 IP 时连接不通,那么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目标 IP 的防火墙规则:尽管你的 GCP 实例被允许发送流量到特定的 IP,但那个特定的 IP 或其网络可能有防火墙规则阻止你的流量。你需要确认目标 IP 是否有正确的防火墙规则来允许你的流量。

  2. 网络路由问题:可能存在网络路由问题导致你的实例无法到达特定的 IP。你可以通过诸如 traceroute 这样的工具来检测这个问题。

  3. 其他网络问题:可能存在其他网络问题,比如网络拥堵,或者目标 IP 的服务无法响应。

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如果你已经有一个规则允许流出到一个大的 IP 范围,你理论上不需要创建另一个规则专门针对这个特定的 IP。GCP 防火墙规则的优先级是基于规则的优先级编号,数字越低,优先级越高。如果有多条规则的目标和来源都匹配,那么优先级最高的规则会被应用。

最后,你应该在排查问题时首先检查目标 IP 的防火墙规则和网络连接情况。如果问题仍然存在,那么你可能需要联系 GCP 的支持团队以获取更多帮助。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防火墙规则顺序:检查实例的所有出站流量的防火墙规则,确保没有更早匹配的规则阻止了特定IP的流量。规则的顺序很重要,如果早期的规则已经匹配并阻止了流量,后续的规则将不会生效。

  2. 出站流量方向:确保你添加的是出站(egress)规则而不是入站(ingress)规则。如果你的需求是允许实例流量流出到特定IP,那么需要设置出站规则。

  3. 特定IP的端口和协议:如果特定IP的连接使用了非标准的端口或协议,确保出站规则中允许了该端口和协议的流量。

  4. 目标服务问题:特定IP可能在防火墙规则之外,例如在目标服务的安全组或其他网络设备中被阻止。

  5. 防病毒软件或代理:某些防病毒软件或代理可能会阻止特定IP的连接,确保它们不会影响出站流量。

  6. 路由问题:检查网络路由表,确保流量正确路由到目标IP。

  7. IP地址更改:如果特定IP的地址发生了更改,可能导致防火墙规则不再匹配该IP。

检查以上问题,并逐一确认是否有问题存在,可以帮助你找到为何连接到特定IP时连接不通的原因。

您可以使用 gcloud 命令行工具测试防火墙规则。要执行此操作,请使用以下命令:

gcloud compute instances list

此命令将列出您 GCP 帐户中的所有计算实例。找到您要测试的防火墙规则的实例后,请使用以下命令来获取实例的防火墙规则:

gcloud compute instances describe <instance-name> --format="json(firewalls.rules)"

此命令将以 JSON 格式返回实例的防火墙规则。要测试特定防火墙规则,请使用以下命令:

gcloud compute instances test-access --port --protocol --destination-ranges

此命令将测试实例是否可以从指定的 IP 地址和端口访问指定的目标范围。如果测试成功,则您将看到以下输出:

Access test succeeded.

如果测试失败,则您将看到以下输出:

Access test failed.

如果您仍然无法访问实例,请确保您已正确配置防火墙规则。您还可以使用 Cloud Console 或 gcloud 命令行工具检查实例的网络连接。

您可以使用 gcloud 命令行工具检查实例的网络连接。要执行此操作,请使用以下命令:

gcloud compute instances describe <instance-name> --format="json(networkInterfaces.accessConfigs)"

此命令将以 JSON 格式返回实例的网络接口。要检查特定网络接口的连接状态,请使用以下命令:

gcloud compute instances describe --format="json(networkInterfaces.accessConfigs.status)"

如果实例连接,则您将看到以下输出:

CONNECTED

如果实例未连接,则您将看到以下输出:

DISCONNECTED

如果实例未连接,请确保实例已启动并且网络接口已配置正确。您还可以使用 Cloud Console 或 gcloud 命令行工具检查实例的网络接口。

Downward API

Kubernetes Downward API允许Pod中的容器获取自身Pod的信息,而不需要通过环境变量或配置文件进行传递。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 pod name和namespace

容器可以通过环境变量获取Pod的name和namespace:

env:
- name: MY_POD_NAME
  valueFrom: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name
- name: MY_POD_NAMESPACE
  valueFrom: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namespace
  1. Pod IP地址

容器可以通过环境变量获取Pod的IP地址:

env:
- name: MY_POD_IP
  valueFrom:
    fieldRef:
      fieldPath: status.podIP
  1. 容器资源限制

容器可以获取自身的CPU和内存资源限制:

env:
- name: MY_CPU_LIMIT
  valueFrom:
    resourceFieldRef:
      resource: limits.cpu
- name: MY_MEM_LIMIT
  valueFrom:
    resourceFieldRef:
      resource: limits.memory
  1. 标签和注解

容器可以访问Pod的标签和注解:

env:
- name: MY_POD_LABEL
  valueFrom: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labels['mylabel']
- name: MY_POD_ANNOTATION 
  valueFrom:
    fieldRef:
      fieldPath: metadata.annotations['myannotation']  
  1. 其他字段

还可以访问Pod Spec中的其它字段,例如nodeName,serviceAccountName等。

Downward API为容器提供了直接访问自身Pod信息的能力,避免了通过配置文件传递的复杂性,使应用程序更简单。

Shared vpc

好的,为了列出 GCP 项目中使用 Shared VPC 的 GCE 实例,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列出项目中的所有 GCE 实例:

gcloud compute instances list

  1. 对每个实例查看它连接的网络:

gcloud compute instances describe [INSTANCE_NAME] --format="value(networkInterfaces[].network)"

  1. 对显示为 Shared VPC 网络的实例,进一步查看该网络的信息:

gcloud compute networks describe [NETWORK_NAME]

  1. 在网络信息中查找“x_gcloud_mode”字段,如果它的值为“MANAGED”,则表示这是一个 Shared VPC 网络。

  2. 也可以直接过滤只查看使用 Shared VPC 的实例:

gcloud compute instances list --filter="networkInterfaces[].network~MANAGED"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列出 GCP 项目中使用 Shared VPC 网络的 GCE 实例,并查看该 Shared VPC 网络的具体信息。

Curl http

好的,你可以使用 shell 脚本中的 curl 命令来实现这个功能。以下是一个示例脚本:

#!/bin/bash

# 目标 URL
url="https://www.example.com"

# 代理列表
proxies=("abc.com:3128" "def.com:8080" "ghi.com:8888")

# 超时时间
timeout=10

for proxy in "${proxies[@]}"
do
    # 使用 curl 命令访问目标 URL,使用代理和超时时间选项
    response=$(curl -x "$proxy" -m "$timeout" -s -o /dev/null -w "%{http_code}" "$url")

    # 打印代理的反馈结果
    echo "Proxy $proxy returned status code: $response"
done

在这个脚本中,我们首先定义了目标 URL 和代理列表。然后使用 for 循环遍历代理列表,对于每一个代理,使用 curl 命令访问目标 URL。curl 命令使用 -x 选项来指定代理,使用 -m 选项来指定超时时间,使用 -s 选项来禁止输出任何进度信息,使用 -o 选项将输出重定向到 /dev/null,最后使用 -w 选项来指定输出格式,这里我们只输出 HTTP 状态码。然后将代理的反馈结果打印出来。

请注意,这个脚本中使用的超时时间是整个请求的超时时间,包括 DNS 解析、连接建立、请求和响应等。如果你想要单独设置连接超时时间或响应超时时间,可以使用 - connect-timeout 和 - timeout 选项。

Shell array max

要从上述 Shell 语句的执行结果中选择其中的两个最大值,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处理:

  1. 首先,你可以将执行结果存储在一个数组中,以便更容易处理。修改 Shell 语句如下:
major_versions=($(echo "$deployments" | awk '{print $NF}' | sort -u))

这将把提取的主要版本号存储在名为 major_versions 的数组中。

  1. 然后,你可以对这个数组进行排序,并选择其中的两个最大值。下面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代码:
# 排序数组
sorted_versions=($(printf "%s\n" "${major_versions[@]}" | sort -rV))

# 选择前两个最大值
max1="${sorted_versions[0]}"
max2="${sorted_versions[1]}"

这段代码将数组 major_versions 中的元素按照逆序(降序)排序,并选择前两个元素作为 max1max2,它们就是两个最大的值。

现在,max1max2 变量中存储了你想要的两个最大的主要版本号,可以在后续的操作中使用它们。

Web socket

您提到的 client_max_body_size 可以限制客户端请求体大小的说法,主要针对 HTTP 模式的 WebSocket 连接。

对于 Stream 模式的 WebSocket 连接,nginx 并不解析请求内容,所以 client_max_body_size 不会起作用。

对于 Stream 模式的 WebSocket 连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限制连接大小:

  1. proxy_buffer_size 和 proxy_buffers

Stream 模式下,这两个指令仍然可以用来限制缓存 WebSocket 连接数据的缓冲区大小。

  1. proxy_max_temp_file_size

这个指令可以限制写入临时文件的数据量,避免缓冲区溢出写入文件时产生过大文件。

  1. limit_rate

可以直接限制 WebSocket 连接的传输速率。

  1. ngx_stream_access_module 模块的参数

类似 HTTP 模式下的 ngx_http_access_module,Stream 模式也有类似的 ngx_stream_access_module 可以限制连接数或带宽等。

  1. Nginx Lua 脚本

可以在 Stream 模式下通过 Lua 脚本实现各种限制逻辑。

所以对于 Stream 模式下的 WebSocket 连接,主要是通过直接限制缓冲区大小、传输速率等来起到限制连接资源占用的效果。

Splunk

对于Splunk服务端来说,要收集Splunk客户端Agent发送过来的数据,主要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配置:

  1. 输入端口配置

在服务端inputs.conf配置文件中,需要配置一个接收数据的端口,例如:

[tcp://9998]

然后在客户端也对应配置这个端口作为输出端口。

  1. 数据索引配置

在服务端上需要确保接收的数据能够被正确索引和存储。这需要配置对应的index,例如default索引:

[default]
homePath = $SPLUNK_DB/default/db
coldPath = $SPLUNK_DB/default/colddb
thawedPath = $SPLUNK_DB/default/thaweddb

然后在props.conf等文件中配置sourcetype,使数据被发送到默认索引。

如果这两点配置正确,服务端就可以接收并索引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了。

所以服务端主要是通过配置输入端口以及后端的存储和索引来支持数据的接收。客户端才是负责收集和发送数据的主要部分。服务端配置相对简单一些。

log.cfg 是 Splunk 在 Linux/Unix 系统下用于配置数据输入的一个重要配置文件。

log.cfg 文件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

  1. 数据输入配置

在这个文件中可以使用 [monitor://] 或 [tcp://] 协议来指定要监控和收集的数据文件,比如:

[monitor://var/log/messages]
[tcp://514]

  1. 数据处理配置

可以通过 sourcetype、host等参数来定义收集的数据的元信息,也可以使用 transforms 来处理事件数据。

例如:

[monitor://var/log/messages]
sourcetype=linux_messages
host=myhost

[tcp://514]
transforms=trans1

log.cfg 的配置会被默认引入到 inputs.conf 配置文件中。

所以通过配置 log.cfg 文件,可以方便的指定 Splunk 收集的日志文件、数据输入以及后续处理。它是 Splunk 在 Linux 系统下收集和解析日志的一个重要配置文件。文件位置通常在 /opt/splunk/etc/system/local/ 目录下。

Splunk Agent 在收集数据的时候,主要通过配置文件来指定要监控和收集哪些日志文件或数据。

常见的几种配置方式:

  1. inputs.conf 配置文件

可以在这个配置文件中指定要监控的日志文件路径,以及是否监控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流等。通过 [monitor://] 或 [tcp://] 协议指定日志文件。

  1. props.conf 配置文件

可以通过这个文件指定日志格式,以及对某些日志文件指定独立的源类型和标记。

  1. transforms.conf 配置文件

可以对日志数据进行转换,比如提取字段,删除无用信息等。

  1. 是否开启内置数据类型

Splunk 有一些预定义的内置数据类型,可以自动提取常见日志格式的数据。比如 enableSplunkCommonLogging 可以自动提取 Apache 访问日志。

  1. 配置数据输入端口

可以配置 Splunk Agent 在某个端口接收数据输入,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将数据发送到这个端口。

  1. 配置监控目录

可以简单的配置监控一个目录,Splunk 会自动监控该目录下所有文件的变化。

所以 Splunk Agent 收集数据的方式很灵活,核心还是通过配置文件来指定需要收集的数据源、处理方式等。日常使用中根据需要进行配置,来实现对不同数据源的收集。

Jmeter

当使用Apache JMeter进行性能测试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压测参数及其说明:

  1. 线程数(Number of Threads): 这是指同时模拟的用户数量或并发请求的数量。您可以设置线程数来模拟不同数量的用户同时访问您的应用程序。

  2. 循环次数(Loop Count): 这定义了每个线程执行测试计划中的所有步骤的次数。默认情况下,它是1,但您可以增加它以模拟多次迭代。

  3. 延迟时间(Ramp-Up Period): 这是线程组中启动线程之间的时间间隔。它控制了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加线程数,以模拟逐渐增加的用户负载。

  4. 目标服务器(Target Server): 这是您要测试的应用程序的基本URL。在HTTP请求中使用它来指定请求的目标。

  5. HTTP请求(HTTP Request): 每个HTTP请求定义了要发送到服务器的具体请求,包括URL、请求方法(GET、POST等)以及任何参数或标头。

  6. 线程组(Thread Group): 这是一个控制并发用户的元素,您可以在其中设置线程数、循环次数和延迟时间。

  7. 定时器(Timer): 定时器允许您控制测试计划中请求之间的时间间隔,以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

  8. 断言(Assertion): 断言用于验证响应是否符合预期。您可以使用断言来检查响应中的文本、响应代码、响应时间等。

  9. 监听器(Listener): 监听器用于收集和显示测试结果。常见的监听器包括查看结果树、汇总报告、图形结果等。

  10. 配置元件(Configuration Element): 配置元件用于设置全局或特定请求的参数,例如HTTP Cookie管理器、CSV数据文件配置等。

  11. 前置处理器(Pre-Processor)和后置处理器(Post-Processor): 这些元素用于在发送请求之前或接收响应之后执行特定操作,例如提取数据、修改请求等。

  12. 分布式压测: JMeter允许您在多个计算机上运行测试以模拟更大的负载。您可以配置主控制节点和远程节点来实现分布式压测。

这些参数和元素是JMeter测试计划中的常见组成部分,您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测试需求进行配置和调整。在性能测试中,合适的参数设置和元素的选择非常重要,以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反映了应用程序的性能。

当使用Apache JMeter进行性能测试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压测参数及其说明:

  1. 线程数(Number of Threads): 这是指同时模拟的用户数量或并发请求的数量。您可以设置线程数来模拟不同数量的用户同时访问您的应用程序。

  2. 循环次数(Loop Count): 这定义了每个线程执行测试计划中的所有步骤的次数。默认情况下,它是1,但您可以增加它以模拟多次迭代。

  3. 延迟时间(Ramp-Up Period): 这是线程组中启动线程之间的时间间隔。它控制了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加线程数,以模拟逐渐增加的用户负载。

  4. 目标服务器(Target Server): 这是您要测试的应用程序的基本URL。在HTTP请求中使用它来指定请求的目标。

  5. HTTP请求(HTTP Request): 每个HTTP请求定义了要发送到服务器的具体请求,包括URL、请求方法(GET、POST等)以及任何参数或标头。

  6. 线程组(Thread Group): 这是一个控制并发用户的元素,您可以在其中设置线程数、循环次数和延迟时间。

  7. 定时器(Timer): 定时器允许您控制测试计划中请求之间的时间间隔,以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

  8. 断言(Assertion): 断言用于验证响应是否符合预期。您可以使用断言来检查响应中的文本、响应代码、响应时间等。

  9. 监听器(Listener): 监听器用于收集和显示测试结果。常见的监听器包括查看结果树、汇总报告、图形结果等。

  10. 配置元件(Configuration Element): 配置元件用于设置全局或特定请求的参数,例如HTTP Cookie管理器、CSV数据文件配置等。

  11. 前置处理器(Pre-Processor)和后置处理器(Post-Processor): 这些元素用于在发送请求之前或接收响应之后执行特定操作,例如提取数据、修改请求等。

  12. 分布式压测: JMeter允许您在多个计算机上运行测试以模拟更大的负载。您可以配置主控制节点和远程节点来实现分布式压测。

这些参数和元素是JMeter测试计划中的常见组成部分,您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测试需求进行配置和调整。在性能测试中,合适的参数设置和元素的选择非常重要,以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反映了应用程序的性能。

Linux version

要查看 Linux 系统的版本和相关信息,您可以执行以下命令以获取系统的不同方面:

  1. 查看操作系统版本

    cat /etc/os-release

    这个命令将显示有关您的 Linux 发行版和版本的信息,包括名称、版本号和 ID。

  2. 查看内核版本

    uname -a

    这个命令将显示当前正在运行的内核版本,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3. 查看发行版信息

    lsb_release -a

    如果系统上安装了 lsb-release 包,这个命令将提供更详细的发行版信息,包括发行版名称、描述、发行版本号等。

  4. 查看系统硬件信息

    lshw

    这个命令将显示有关系统硬件的详细信息,包括 CPU、内存、磁盘、网络适配器等。

  5. 查看系统架构

    arch

    这个命令将显示系统的体系结构,例如 x86_64 表示 64 位系统,i686 表示 32 位系统。

  6. 查看系统启动日志

    journalctl --boot

    这个命令将显示系统的启动日志,其中包括启动时间、内核版本和初始化过程中的事件。

  7. 查看系统环境变量

    printenv

    这个命令将列出当前用户的环境变量,包括 PATH、HOME 等。

这些命令可以帮助您获得有关 Linux 系统的各种信息,从操作系统版本到硬件配置。根据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命令来查看您感兴趣的信息。

Istio

如果你希望在 Kubernetes 中的 Deployment 启动时不使用 Istio 代理,你可以通过在 Deployment 的 Pod 模板中添加注释来实现。这个注释告诉 Istio 不要自动注入 Istio 代理。

在你的 Deployment YAML 文件中,可以添加以下注释: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my-deployment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sidecar.istio.io/inject: "false" # 关闭 Istio 代理注入
    spec:
      containers:
      - name: my-container
        image: my-image
        # ... 其他容器配置 ...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在 Pod 模板的 metadata 下添加了一个注释 sidecar.istio.io/inject: "false",这告诉 Istio 不要自动注入 Istio 代理到这个 Pod 中。这将确保该容器在启动时不使用 Istio 代理。

请确保将上述注释添加到你的 Deployment YAML 文件中,并根据你的实际需要进行配置。这样,你的容器将在启动时不使用 Istio。

Forward list

要使用 gcloud 命令查看 Google Compute Engine (GCE) 中负载均衡的前端绑定 IP(Frontend Bindings IP),您可以执行以下命令:

gcloud compute forwarding-rules list --load-balancing-scheme=EXTERNAL --format="table[box](REGION,LOCATION,IP_PROTOCOL,IP_ADDRESS:80,IP_PORT)" --filter="loadBalancingScheme=EXTERNAL"

这个命令将列出所有外部(--load-balancing-scheme=EXTERNAL)负载均衡的前端绑定信息,包括区域(REGION)、位置(LOCATION)、IP 协议(IP_PROTOCOL)、IP 地址(IP_ADDRESS)和 IP 端口(IP_PORT)。

请确保您已经登录并且设置了正确的项目和区域,以便 gcloud 命令能够访问您的 GCE 资源并提供正确的输出。如果需要特定于您环境的详细信息,请调整过滤条件或格式化选项。

LB create

您好,要在 GCP 中创建一个类型为网络代理(network proxy)、访问类型为外部(external)、协议为 TCP 的负载均衡器,可以使用以下步骤:

  1. 创建一个外部托管型后端服务,指定负载均衡方式为 external managed:

gcloud compute backend-services create my-backend-service
--load-balancing-scheme=EXTERNAL_MANAGED
--protocol=TCP

  1. 创建一个 TCP 协议的健康检查:

gcloud compute health-checks create tcp my-health-check --port 80

  1. 将健康检查关联到后端服务:

gcloud compute backend-services update my-backend-service
--health-checks=my-health-check

  1. 创建一个外部网络负载均衡器,并指定前面创建的后端服务:

gcloud compute forwarding-rules create my-lb
--load-balancing-scheme=EXTERNAL
--network-tier=PREMIUM
--backend-service=my-backend-service
--ports=80

关键点是:

  • 创建外部托管型后端服务,指定负载均衡方式为 external managed
  • 为后端服务指定 TCP 协议健康检查
  • 创建外部网络负载均衡器,指向该后端服务

这样就可以创建一个外部网络代理型 TCP 负载均衡器。

Forward

好的,我用 Markdown 和 Mermaid 图来详细解释 GCP 中 forwarding-rule、backendservices、health-check 和 mig 之间的关系:

mermaid
graph TD
subgraph Forwarding Rules
fr1[forwarding-rule-1]
fr2[forwarding-rule-2]
end

subgraph Backend Services
    bs1[backend-service-1]
    bs2[backend-service-2]
end

subgraph Health Checks
    hc1[health-check-1]
    hc2[health-check-2]
end

subgraph MIGs
    mig1[mig-1]
    mig2[mig-2]
end
    
fr1-->bs1
fr2-->bs2
bs1-->hc1
bs2-->hc2
bs1-->mig1
bs2-->mig2
  • Forwarding rules 定义了如何将流量路由到后端服务。可以有多个 forwarding rules,每个都会路由到不同的后端服务。

  • Backend services 定义了后端的服务器池。每个后端服务会关联一个健康检查和一个或多个托管实例组(MIG)。

  • Health checks 定义了如何监控后端实例的健康状况。每个后端服务会关联一个健康检查。

  • MIGs 是一组具有相同配置的虚拟机实例。一个或多个 MIG 会关联到一个后端服务。

  • 这样,流量从 forwarding rules 路由到 backend services,再由后端服务通过关联的 MIGs 将请求分发到真实的虚拟机实例上。健康检查保证只有运行正常的实例才会接收流量。

Apache

这段Apache配置规则的含义是:

  1. RewriteCond %{REQUEST_URI} ^/abc-def-+:这个条件会检查请求的URI是否以/abc-def-开头,后面跟着一个或多个连字符。如果满足条件,下面的RewriteRule会被执行。

  2. RewriteRule (.*) https://www.123.com$1 [P,L]:如果满足上面的条件,这条规则会将请求重写为使用HTTPS协议访问https://www.123.com,并且通过代理方式([P]标志)将请求发送到目标网址。同时,[L]标志表示这是最后一条规则,如果匹配成功,不再执行后续规则。

  3. ProxyPassReverse / https://www.123.com:这个指令用于反向代理配置,它会确保在接收到来自https://www.123.com的响应后,将响应的头信息中的URI路径/重写为当前请求的路径。

根据这些规则,我将为您绘制一个Mermaid图表,以Markdown格式输出结果:

```mermaid
graph LR
A[客户端请求] --> B{URI以/abc-def-开始且包含连字符}
B -- 是 --> C[重写为HTTPS访问https://www.123.com]
B -- 否 --> D[继续处理其他规则]
C --> E[通过代理发送请求]
E --> F[https://www.123.com]
F --> G[处理请求]
F -->|响应| E
G --> E
G --> H[将响应中的URI路径重写为/]
H --> I[返回客户端]

请将上面的Markdown代码粘贴到您的文本编辑器中查看Mermaid图表效果。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Curl

当您没有专门的性能测试工具时,您可以使用xargscurl组合来实现一些简单的并发请求。下面是一个示例:

seq 10 | xargs -I {} -P 5 curl -o /dev/null -s -w "Request {} - HTTP Code: %{http_code}\n" http://example.com

这个命令的作用是:

  • seq 10 生成一个包含数字1到10的序列。
  • xargs -I {} -P 5 将这个序列作为参数传递给curl命令,每次同时执行5个curl命令。
  • curl -o /dev/null -s -w "Request {} - HTTP Code: %{http_code}\n" 发送HTTP请求到http://example.com,将响应输出到/dev/null以防止输出干扰,然后显示请求序号和HTTP响应代码。

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数字和URL以适应您的测试场景。这个命令将并发地向目标URL发送多个请求。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不提供像专用性能测试工具那样的高级功能和统计信息。如果需要更复杂的测试和更详细的结果分析,建议考虑使用专门的性能测试工具。

konnectivity-agent

在Google的GCP工程中,我安装了GKE,从1.27开始,konnectivity-agent.我想了解下这个的用途是什么?我注意到其需要开启8123端口?那么对于这个端口针对的是networkpolicy还是GCE的firewall?

对konnectivity-agent的作用和端口使用的总结如下:

  • konnectivity-agent是GKE中实现网络策略(NetworkPolicy)的一个关键组件。它会在每个节点上运行,负责实施网络策略规则。

  • konnectivity-agent需要开启node的8123端口,这个端口用于konnectivity-agent之间的通信,实现节点间网络策略同步。

  • 8123端口与网络策略相关,与GCE firewall无关。网络策略是通过konnectivity-agent在Kubernetes层面实现的。

  • 启用网络策略后,需要在所有节点上开启8123端口,以确保konnectivity-agent可以在节点间通信。

  • 此外,konnectivity-agent还需要访问10250端口获取pod网络信息。

所以总结下,8123端口用于konnectivity-agent通信,与网络策略直接相关,需要开启该端口来实现GKE上的网络策略。不涉及GCE firewall层面。

好的,如果要专门允许konnectivity-agent的流量,可以这样写NetworkPolicy:

apiVersion: networking.k8s.io/v1
kind: NetworkPolicy 
metadata:
  name: allow-konnectivity-agent
spec:
  pod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konnectivity-agent
  policyTypes:
  - Ingress 
  - Egress
  ingress:
    - from:
        - pod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konnectivity-agent
      ports:
        - protocol: TCP
          port: 8123
  egress:
    - to:
        - pod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konnectivity-agent
      ports:
        - protocol: TCP
          port: 8123

这个NetworkPolicy选择匹配标签app: konnectivity-agent的Pod,允许其之间的8123端口流量。

也可以写成直接允许所有Namespace的konnectivity-agent通信:

ingress:
  - from: 
    - namespaceSelector: {}
      pod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konnectivity-agent

以上示例将允许konnectivity-agent Pod之间的流量,从而实现网络策略。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调整 NetworkPolicy。

Kubectl attach

kubectl attach 命令用于将终端连接到正在运行的 Kubernetes Pod 中的容器,以便你可以与容器内部的进程进行交互。以下是该命令的详细解释和使用示例:

语法

kubectl attach <pod-name> -c <container-name>
  • <pod-name>: 要连接到的 Pod 的名称。
  • -c <container-name>: 可选参数,如果 Pod 中包含多个容器,可以使用此参数指定要连接的容器名称。如果 Pod 中只有一个容器,通常可以省略。

示例

  1. 连接到正在运行的 Pod

    kubectl attach my-pod

    这将连接到名为 my-pod 的 Pod 中的默认容器(如果只有一个容器)。

  2. 连接到指定容器

    如果 Pod 包含多个容器,你可以使用 -c 参数来指定要连接的容器名称。

    kubectl attach my-pod -c my-container

    这将连接到名为 my-pod 的 Pod 中的 my-container 容器。

  3. 交互式进程

    一旦连接到容器,你可以像在本地终端中一样与容器内的进程进行交互。你可以运行命令、查看日志等。

  4. 退出连接

    若要退出连接并将控制权还给 Kubernetes,你可以使用快捷键 Ctrl+C

  5. 重新连接

    如果你意外断开连接,可以使用相同的 kubectl attach 命令重新连接到容器。

请注意,kubectl attach 主要用于调试和排查问题,它会将你的终端连接到容器内部,所以要谨慎使用,特别是在生产环境中。此外,如果容器内没有交互式 shell(例如,没有 /bin/bash),则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交互。

要查看 Pod 的名称以及其使用的容器名称,你可以使用 kubectl get pods 命令结合 -o custom-columns 参数。以下是如何执行这个操作的示例:

kubectl get pods -o custom-columns=POD:.metadata.name,CONTAINER:.spec.containers[*].name

这个命令使用 -o custom-columns 参数来指定你要显示的列,并为每个列分配一个标签(例如,PODCONTAINER)。在这个示例中,我们获取了 Pod 的名称和其使用的容器名称。

请注意,POD 列显示了 Pod 的名称,CONTAINER 列显示了 Pod 中所有容器的名称,如果 Pod 包含多个容器,它们将以逗号分隔显示。

这个命令将输出一个表格,其中包含每个 Pod 的名称和其使用的容器名称。这可以帮助你快速了解每个 Pod 中运行的容器。

TCP-idle-draining

在网络和TCP(传输控制协议)的上下文中,有两个与 "idle" 和 "draining timeout" 相关的重要概念。让我为您解释一下:

1. Idle(空闲):
在网络中,"idle"(空闲)通常指的是连接或资源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数据传输或活动的状态。对于TCP连接,当连接处于空闲状态时,表示双方之间没有数据在传输。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数据需要发送,或者数据发送完毕后连接仍然保持打开状态。

2. Draining Timeout(排空超时):
"Draining Timeout" 是一个与负载均衡和服务器维护有关的概念。当服务器需要进行维护、更新或下线时,为了确保正在处理的连接能够正常完成而不中断,服务器可能会进入 "draining"(排空) 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服务器不再接受新的连接,但会继续处理已经建立的连接,直到这些连接完成为止。

"Draining Timeout" 是在服务器进入排空模式后的一段时间内,服务器等待现有连接完成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服务器会拒绝新的连接,但继续处理现有连接。一旦达到 "Draining Timeout",服务器会逐步关闭现有连接,以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完成。

这两个概念在网络和TCP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负载均衡、服务器维护和连接管理方面。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和开发人员更好地管理和优化网络连接。

Mtls

Mutual TLS (mTLS) 是一种安全通信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双向认证和加密通信。在 mTLS 中,客户端和服务器都需要拥有证书,并且在通信过程中验证对方的证书,确保双方的身份合法。

以下是客户端证书和服务器上配置的证书之间的关系:

  1. 客户端证书

    • 客户端证书是由客户端生成或颁发的。
    • 它包含客户端的公钥和相关信息,通常在证书中包括客户端的身份信息。
    • 当客户端尝试连接到服务器时,它会将自己的证书发送给服务器,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2. 服务器证书

    • 服务器证书是由受信任的证书颁发机构(CA)颁发的,用于验证服务器的身份。
    • 服务器证书包含服务器的公钥和相关信息,包括服务器的域名。
    • 当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时,服务器会将其证书发送给客户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3. 关系

    • 在 mTLS 中,客户端和服务器都会验证对方的证书。客户端验证服务器的证书以确保它连接到了正确的服务器,而服务器验证客户端的证书以确保只允许合法的客户端连接。
    • 如果客户端的证书与服务器上配置的证书不匹配,服务器将拒绝连接。
    • 如果服务器的证书由受信任的 CA 颁发,并且客户端信任该 CA,那么客户端将信任服务器的证书。

总之,客户端证书和服务器证书在mTLS中是用于身份验证和加密通信的关键元素。客户端需要拥有自己的证书并验证服务器的证书,服务器需要验证客户端的证书。这种双向认证确保了通信的双方都是合法的,并且通信是加密的,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MTLS(Mutual TLS)是一种在通信时实现双向认证的机制。在MTLS客户端访问服务器的过程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证书将被交换和验证。
MTLS客户端访问服务器时,使用的是与服务器上配置的证书相对应的客户端证书。这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服务端将它的公钥证书(通常是X.509格式)发送给客户端。
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证书后,使用它自己的私钥对服务端的公钥证书进行解密,并验证服务端的身份。
客户端将它的公钥证书(同样通常是X.509格式)发送给服务端。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证书后,使用它自己的私钥对客户端的公钥证书进行解密,并验证客户端的身份。
因此,MTLS中的客户端和服务器使用的证书是由同一个根证书颁发机构(Root CA)颁发的,且它们的公钥证书都是X.509格式。这些证书用于在通信过程中验证对方的身份,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当您希望配置Nginx以启用Mutual TLS(mTLS)时,需要进行一些配置更改。以下是一个简单的Nginx配置示例,以及客户端如何发起请求的说明:

Nginx 服务器配置示例:

server {
    listen 443 ssl;
    server_name your-server-name.com;

    ssl_certificate /etc/nginx/ssl/server.crt;      # 服务器的公钥证书
    ssl_certificate_key /etc/nginx/ssl/server.key;  # 服务器的私钥

    ssl_client_certificate /etc/nginx/ssl/client-ca.crt;  # 客户端CA的公钥证书
    ssl_verify_client on;

    location / {
        # 这里是您的应用程序配置,可以根据您的需要进行调整
        proxy_pass http://backend_server;
    }
}

这个配置示例做了以下事情:

  • 服务器监听端口443,启用SSL。
  • 使用 ssl_certificatessl_certificate_key 指定服务器的公钥证书和私钥。
  • 使用 ssl_client_certificate 指定客户端CA的公钥证书。这是用于验证客户端证书的证书列表。
  • 启用 ssl_verify_client on; 来要求客户端提供证书进行验证。

客户端如何请求:

客户端需要有其自己的证书对,通常包括客户端的公钥证书和私钥。

  1. 客户端生成证书对

    • 客户端需要生成一个证书请求(CSR)并将其发送给CA以获得签名的证书。这将生成客户端的公钥证书和私钥。
  2. 客户端配置

    • 配置客户端以使用生成的证书对进行TLS通信。这可以在HTTP库(例如cURL)或应用程序配置中完成。
  3. 发起请求

    • 当客户端向Nginx服务器发起请求时,它需要使用其证书对进行认证。通常,客户端库会处理这一部分,但客户端需要确保已配置正确的证书路径和私钥路径。

例如,使用cURL进行请求:

curl --cert client.crt --key client.key https://your-server-name.com

这里,client.crt 是客户端的公钥证书,client.key 是客户端的私钥。

请注意,以上示例是一个简化的配置和请求过程。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您还需要管理证书的有效性、证书的过期和更新、CA的配置等方面的考虑。同时,确保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证书都受信任,以便双向认证成功。

客户端的公钥证书 (client.crt) 必须配置到对应的服务器以进行双向认证(mTLS)。在Mutual TLS (mTLS) 中,服务器不仅验证客户端的身份,而且客户端也需要验证服务器的身份。

具体来说,客户端需要将其公钥证书 (client.crt) 配置到服务器的证书验证列表中,以便服务器能够验证客户端的身份。服务器会检查客户端提供的证书是否是由受信任的CA颁发的,并且是否在服务器的信任列表中。

在Nginx服务器配置中,您可以使用 ssl_client_certificate 来指定客户端CA的公钥证书文件,然后使用 ssl_verify_client on; 启用客户端证书验证。客户端必须提供与服务器配置中指定的CA匹配的证书,否则服务器将拒绝连接。

因此,确保客户端的公钥证书正确配置到服务器上是实现双向认证的关键步骤。这确保了只有经过验证的客户端才能与服务器进行通信。

Network policy

graph TD

subgraph Namespace A
  A[应用程序 Pods] -- 入站规则 --> B[Ingress 网络策略]
  A -- 出站规则 --> C[Egress 网络策略]
end

subgraph Namespace B
  D[应用程序 Pods] -- 入站规则 --> E[Ingress 网络策略]
  D -- 出站规则 --> F[Egress 网络策略]
end

subgraph Internet
  G[Internet]
end

B -- 允许流量 --> G
C -- 允许流量 --> G
E -- 允许流量 --> G
F -- 允许流量 --> G

我理解你的需求,你希望创建一个Mermaid图表,表示两个命名空间(Namespace A和Namespace B)的网络策略,其中默认禁止所有流入和流出流量,只允许DNS查询,并设置了规则允许Namespace A向Namespace B流出,同时允许Namespace B接受来自Namespace A的流入流量。以下是对应的Mermaid图表:

graph TD

subgraph Namespace A
  A[应用程序 Pods A] -- 入站规则 --> B[Ingress 网络策略 A]
  A -- 出站规则 --> C[Egress 网络策略 A]
end

subgraph Namespace B
  D[应用程序 Pods B] -- 入站规则 --> E[Ingress 网络策略 B]
  D -- 出站规则 --> F[Egress 网络策略 B]
end

subgraph Internet
  G[Internet]
end

subgraph DNS
  H[DNS查询]
end

subgraph Default Rules
  I[禁止所有流入流出]
end

I -- 允许 --> H
H -- 允许 --> I

B -- 允许流量 --> D
E -- 允许流量 --> F

在这个Mermaid图表中,有两个命名空间(Namespace A和Namespace B),每个命名空间都有自己的应用程序Pods。默认规则禁止所有的流入和流出流量,只允许DNS查询。然后,根据你的要求,通过Ingress和Egress网络策略,Namespace A可以向Namespace B流出,同时Namespace B可以接受来自Namespace A的流入流量。

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并将这个图表复制到支持Mermaid的工具或平台中,以生成可视化图表,更好地理解你的网络策略配置。

graph TD

subgraph Namespace A
  A[应用程序 Pods A] -- 出站规则 --> B[Egress 网络策略 A]
  A -- 入站规则 --> C[Ingress 网络策略 A]
end

subgraph Namespace B
  D[应用程序 Pods B] -- 出站规则 --> E[Egress 网络策略 B]
  D -- 入站规则 --> F[Ingress 网络策略 B]
end

subgraph Internet
  G[Internet]
end

subgraph DNS
  H[DNS查询]
end

subgraph Default Rules
  I[禁止所有流入流出]
end

I -- 允许 --> H
H -- 允许 --> I

B -- 允许流量 --> A
F -- 允许流量 --> D
graph TD

subgraph Namespace A
  A[应用程序 Pods A] -->|Egress到Namespace B:3128| B[LoadBalancer Service B 3128端口]
end

subgraph Namespace B
  B[LoadBalancer Service B 3128端口] -- 入站规则 --> C[应用程序 Pods B]
end

subgraph Default Rules
  D[禁止所有流入流出]
end

A -->|destinationKey: destinationValue| B
D --> A

Auth

AuthN、AuthZ 和 Auths 分别代表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授权(Authorization)和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

  • AuthN(Authentication):用于验证用户身份,确认请求者的身份。通常通过用户名密码、证书、生物特征等方式完成。

  • AuthZ(Authorization):用于授予经过认证的用户适当的权限,确定用户有权限去访问哪些资源。授权是在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用户的操作权限。

  • AuthS(Session Management):用于管理用户在应用程序的会话,包括用户登录后生成会话、验证会话有效性以及会话过期等。它是用户验证后的连接管理,防止身份被盗用。

所以简单来说:

  • AuthN负责验证你是谁。

  • AuthZ负责验证你有权限干什么。

  • AuthS负责管理你的验证会话。

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应用程序的用户访问认证和授权机制。

Sa

gcloud projects get-iam-policy $project --flatten="bindings[].members" --format='table(bindings.members[])' --filter="bindings.role:roles/cr.cloudArmorPolicies"

Group

GKE 容器的安全上下文主要有 3 个选项可以控制容器内的用户和用户组:

  • fsGroup:设置 pod 中容器的文件系统组,即运行容器进程的组 ID。这个组会拥有容器内新建文件的所有权。

  • runAsUser:设置 pod 中容器的运行用户 ID。容器进程会以这个 UID 运行。

  • runAsGroup:设置 pod 中容器的主要组 ID。容器进程会加入这个组。

这 3 个选项的区别和关系如下:

  • fsGroup 控制文件系统权限,用于容器内新建文件的组ownership。
  • runAsUser 和 runAsGroup 组合控制运行容器进程的用户和主组。

一般来说,fsGroup 需要和 runAsUser 保持一致,以避免文件权限问题。

runAsUser 控制容器进程的用户 ID。runAsGroup 控制进程的主组 ID。一个进程同时也会有多个附加组。

所以为了容器内文件和进程权限的一致性,最佳实践是:

  • 设置 runAsUser 为某 UID
  • 设置 runAsGroup 为和 runAsUser 相同的 GID
  • 设置 fsGroup 也为这个 GID

这样容器进程用户和主组就能和文件系统组保持一致,避免权限问题。

总结一下:

  • fsGroup - 文件系统组
  • runAsUser - 进程用户ID
  • runAsGroup - 进程主组ID

fsGroup 要与 runAsUser 和 runAsGroup 设置为同一个 ID 才能保证文件系统权限正常。

Cloud armor

这里介绍一些使用 gcloud 管理 Cloud Armor 的常用命令:

  1. 创建云模组策略

gcloud compute security-policies create [POLICY_NAME] --description=[DESCRIPTION]

  1. 添加规则到策略

gcloud compute security-policies rules create [RULE_NAME] --action=[allow/deny] --priority=[PRIORITY] --security-policy=[POLICY_NAME] --src-ip-ranges=[IP_RANGES] --description=[DESCRIPTION]

  1. 列出策略规则

gcloud compute security-policies rules list --security-policy=[POLICY_NAME]

  1. 将策略关联到目标

gcloud compute security-policies associate [POLICY_NAME] --target-resources=[TARGET] --target-service-accounts=[SERVICE_ACCOUNT]

  1. 查看关联信息

gcloud compute security-policies describe [POLICY_NAME]

  1. 删除规则

gcloud compute security-policies rules delete [RULE_NAME] --security-policy=[POLICY_NAME]

  1. 删除策略

gcloud compute security-policies delete [POLICY_NAME]

其中[POLICY_NAME]、[RULE_NAME]、[TARGET]等根据实际情况替换。这些命令可以帮助您在 gcloud 中管理 Cloud Armor 策略。

Liveness

Pod 启动失败 liveness probe failed: get http://ip:8000/status: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client timeout while awaiting header 这种错误一般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可以请给出详尽的分析。 我测试到如果删除pod 让其运行在其他node 有几率启动成功

这种错误通常是由于容器内的 liveness probe(存活性探测)失败而引起的,liveness probe 用于检测容器是否仍然健康运行。让我们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 容器内应用程序问题:首先,确保您的应用程序正在正确运行。get http://ip:8000/status 可能是您的应用程序提供的端点,确保这个端点能够在容器内部正常运行。有时应用程序可能卡死或不响应请求,导致 liveness probe 失败。

  2. 资源不足:Pod 所在的节点上可能存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例如 CPU 或内存。这可能导致容器内的应用程序响应变慢,触发 liveness probe 失败。您可以通过查看节点资源使用情况来检查这一点。

  3. 网络问题:这个错误可能是由于容器内部的网络问题引起的。请确保容器内部可以正常访问 http://ip:8000/status,并且没有防火墙或网络策略限制了访问。

  4. Liveness Probe 设置不当:检查您的 Pod 配置中的 liveness probe 设置。确保您的探测频率和超时设置是合理的。有时设置过短的探测间隔或过长的超时时间可能导致误报。

  5. 节点问题:您提到将 Pod 删除后在其他节点上重新启动有几率成功,这可能与节点上的问题有关。可能存在节点间的性能差异,或者某些节点可能更健康。监视节点的资源使用情况和性能以获取更多信息。

  6. 容器日志:查看容器的日志以获取更多关于失败的详细信息。这可以帮助您确定问题的具体原因。

根据您的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先检查应用程序本身是否正常运行,然后关注资源和网络方面的问题。同时,确保 liveness probe 的设置合理,以避免误报。如果问题持续存在,您可能需要更详细的日志和性能数据来进一步分析。

Syslog

在Red Hat 7和8上配置syslog以收集日志需要进行一些步骤。以下是一般的配置过程:

  1. 检查rsyslog是否已安装:首先,请确保rsyslog已安装并正在运行。您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检查其状态:

    systemctl status rsyslog

    如果它没有运行,您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启动它:

    systemctl start rsyslog
  2. 配置rsyslog:编辑rsyslog的配置文件,通常位于/etc/rsyslog.conf/etc/rsyslog.d/目录下的配置文件中。您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配置文件,例如:

    nano /etc/rsyslog.conf

    确保以下行处于配置文件中并未注释:

    $ModLoad imuxsock # Provides support for local system logging (e.g. via logger command)
    $ModLoad imjournal # Provides access to the systemd journal
  3. 配置rsyslog以收集日志:您可以添加规则来指定日志的来源和去向。例如,要将所有syslog消息发送到远程syslog服务器,可以添加以下行:

    *.* @远程服务器IP地址:514

    或者,要将日志写入本地文件,可以添加以下行:

    *.* /var/log/mylog.log

    在这里,*.*表示接收所有级别的日志消息。

  4. 重启rsyslog:在对rsyslog进行更改后,请重启rsyslog以应用更改:

    systemctl restart rsyslog
  5. 检查日志:现在,rsyslog应该开始收集日志。您可以检查指定的输出位置(远程服务器或本地文件)以查看日志。

请注意,具体的配置细节可能会因您的环境和需求而有所不同。此外,确保防火墙不会阻止syslog流量(如果您将日志发送到远程服务器)。

如果您遇到任何问题,请提供更多详细信息,以便我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帮助。同时,如果需要生成mermaid格式的流程图以更好地理解配置流程,请提供相关的细节和步骤,我将尽力提供相应的图形化表示。

rsyslog 可以通过配置来限制写入频率,这通常是为了控制日志消息的流量,以防止过多的日志消息导致系统问题或日志服务器不堪重负。要限制写入频率,您可以使用 rsyslog 的配置参数和规则来实现。

以下是一些限制写入频率的方法:

  1. Rate Limiting(速率限制):rsyslog 支持速率限制规则,这允许您指定特定日志源或日志消息类型的写入速率。例如,您可以限制特定源的日志每秒只写入一定数量的消息。

    if $fromhost-ip == '1.2.3.4' then {
        rate-limit 100 msgs per sec
    }

    这将限制来自 IP 地址 '1.2.3.4' 的日志消息每秒最多写入 100 条。

  2. Throttling(节流):节流规则允许您指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写入速率。这对于全局限制整体写入速率非常有用。

    $SystemLogRateLimitInterval 10  # 限制在10秒内
    $SystemLogRateLimitBurst 100   # 允许100条消息

    这将限制在10秒内写入的日志消息数量不超过100条。

  3. 丢弃策略:rsyslog 还允许您配置丢弃策略,以便在达到某个阈值时丢弃部分日志消息。这可以通过 & 操作符和配置参数来实现。

    if $programname == 'myprogram' and $msg contains 'error' then {
        action(type="omfile" file="/var/log/myprogram.log")
        & stop
    }

    这个例子会将满足条件的日志消息写入文件,但如果写入速率太高,它将停止处理新的消息。

请根据您的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来限制写入频率,并将其添加到 rsyslog 的配置文件中。要注意,适当的配置取决于您的日志流量和系统性能。如果需要生成 mermaid 格式的流程图来说明这些配置,请提供详细的配置细节和要求。

Nginx header

对nginx配置中与请求大小相关的几个指令的说明如下:

client_max_body_size:控制客户端请求主体的最大大小。如果请求主体大于此值,nginx将返回413 Request Entity Too Large错误。

Syntax: client_max_body_size size;
Default:
client_max_body_size 1m;
Context: http, server, location
Sets the maximum allowed size of the client request body. If the size in a request exceeds the configured value, the 413 (Request Entity Too Large) error is returned to the client. Please be aware that browsers cannot correctly display this error. Setting size to 0 disables checking of client request body size.

https://nginx.org/en/docs/http/ngx_http_core_module.html#client_header_timeout

client_max_header_size:控制客户端请求头的最大大小。如果请求头大于此值,
client_max_header_size 指令控制客户端请求头的最大大小,如果请求头大于该值,nginx会返回 413 Request Entity Too Large 错误,而不是414错误。
413 Request Entity Too Large 是表示请求实体过大的错误码,比如请求体大小超过了限制。

您说得对。client_max_header_size 指令在 Nginx 中已经被废弃,现在使用 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 指令来控制客户端请求头的最大大小。

是的,client_max_header_size 这个指令在nginx 1.19.7 版本之后就已经废弃了,官方文档也有说明³。这个指令是用来限制HPACK解压后的整个请求头部列表的最大大小的³。现在应该使用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 这个指令来代替²³。这个指令是用来设置客户端请求头部的最大数量和每个缓冲区的大小的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两个指令的用法,你可以参考以下链接¹²³。

Source: Conversation with Bing, 9/14/2023
(1) Module ngx_http_v2_module - nginx. https://nginx.org/en/docs/http/ngx_http_v2_module.html.
(2) Some obsolete warnings logged #7261 - GitHub. kubernetes/ingress-nginx#7261.
(3) Maximum on HTTP header values? - Stack Overflow.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686217/maximum-on-http-header-values.
(4) undefined. https://artifacthub.io/packages/helm/ingress-nginx/ingress-nginx.
(5) undefined. https://github.com/kubernetes/ingress-nginx/tree/master/charts/ingress-nginx.

client_max_header_size 指令会将请求头缓存在内存中,如果请求头超过了该指令的值,Nginx 将会返回 414 Request-URI Too Large 错误。

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 指令会将请求头缓存在内存中,如果请求头超过了任何一个缓冲区的大小,Nginx 将会分多次读取请求头。

因此,如果请求头超过了 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 指令配置的值,Nginx 将不会返回 414 Request-URI Too Large 错误,而是会继续读取请求头。

以下是 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 指令的默认配置:

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 4 4k;

该配置表示 Nginx 将会使用 4 个缓冲区来缓存请求头,每个缓冲区的大小为 4k。如果请求头超过了 4k * 4 = 16k,Nginx 将会分多次读取请求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将 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 指令配置为一个合适的值,以满足您的需求。

client_header_buffer_size:读取请求头时使用的缓冲区大小。根据请求头的平均大小进行调整,可以优化性能。

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定义读取大请求头时使用的缓冲区个数和大小。多个缓冲区可以更快地读取大请求头。

client_body_buffer_size:读取请求主体时使用的缓冲区大小。根据请求主体的平均大小进行调整,可以优化性能。

Syntax: client_body_buffer_size size;
Default:
client_body_buffer_size 8k|16k;
Context: http, server, location
Sets buffer size for reading client request body. In case the request body is larger than the buffer, the whole body or only its part is written to a temporary file. By default, buffer size is equal to two memory pages. This is 8K on x86, other 32-bit platforms, and x86-64. It is usually 16K on other 64-bit platforms.

使用curl模拟请求的命令示例:

# 发送一个大小为100MB的请求主体
curl -X POST -d @100MB.file http://localhost/upload

# 设置请求头的大小为16KB 
curl -H "Large: $(perl -e 'print "a"x16384') http://localhost/

# 设置请求主体的最大大小为1MB
curl --limit-rate 1M -T file.txt http://localhost/upload

上面通过指定请求头和主体的大小来模拟不同场景,测试nginx对请求大小的处理。可以结合nginx的日志查看实际请求大小和响应码,调整配置来优化性能。

shell success or failure

如果您想要省略使用if语句,您可以使用命令的退出状态码来直接执行不同的操作。这可以通过逻辑运算符 &&|| 来实现,具体取决于您要执行的操作。

  • 使用 &&:如果前一个命令成功执行(退出状态码为0),则执行后一个命令。
command1 && echo "命令成功执行" || echo "命令执行失败"

在这个示例中,如果 command1 成功执行(退出状态码为0),则会打印 "命令成功执行",否则会打印 "命令执行失败"。

  • 使用 ||:如果前一个命令执行失败(退出状态码不为0),则执行后一个命令。
command1 || echo "命令执行失败" && echo "命令成功执行"

在这个示例中,如果 command1 执行失败,会打印 "命令执行失败",否则会打印 "命令成功执行"。

您可以根据您的需求选择其中一个方法,以省略显式的 if 语句。这些方法在一行中评估命令的退出状态码并采取相应的操作。

Recommend Projects

  • React photo React

    A declarativ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Java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

  • Vue.js photo Vue.js

    🖖 Vue.js is a progressive, incrementally-adoptable JavaScript framework for building UI on the web.

  • Typescript photo Typescript

    TypeScript is a superset of JavaScript that compiles to clean JavaScript output.

  • TensorFlow photo TensorFlow

    An Open Source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veryone

  • Django photo Django

    The Web framework for perfectionists with deadlines.

  • D3 photo D3

    Bring data to life with SVG, Canvas and HTML. 📊📈🎉

Recommend Topics

  • javascript

    JavaScript (JS) is a lightweight interpre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first-class functions.

  • web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web. New door for the world.

  • server

    A server is a program made to process requests and deliver data to clients.

  •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is a way of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that allows a piece of software to respond intelligently.

  • Game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game, make everyone happy.

Recommend Org

  • Facebook photo Facebook

    We are working to build community through open source technology. NB: members must have two-factor auth.

  • Microsoft photo Microsoft

    Open source projects and samples from Microsoft.

  • Google photo Google

    Google ❤️ Open Source for everyone.

  • D3 photo D3

    Data-Driven Documents codes.